近日,歌剧《卡门》在广州大剧院重现经典,6月27日至29日连演三场,观众上座率近九成。在被热捧的背后,剧院上演歌剧会亏钱的现实却无法被忽视——歌剧《卡门》票房总收入约400万元,但是该剧总成本达1350万元,亏损近1000万元。大剧院制作歌剧,在市场化运营与艺术营造之间进行着博弈。
近5年来,坚持全面市场化的广州大剧院,成为了国内众大剧院中一道独特的风景。6月29日,广州大剧院召开“歌剧在中国暨剧院经营管理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歌剧爱好者一起,围绕“歌剧在中国”的主题,寻求和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广大模式”的歌剧制作方式。
《卡门》导演麦克法兰认为,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受众范围容易集中在社会精英阶层。为了扩大受众范围,如,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坚持大剧场上演歌剧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小剧场演出,以此来吸引年轻人接触歌剧。澳门乐团经理汪加说,澳门在推广、普及歌剧之余,还关注音乐节、艺术节的宣传效应。同时,更注重培养有音乐修养的年轻人,引导他们去看歌剧。
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剧院欣赏歌剧的观众,多为“懂”歌剧的精英阶层。广州的观众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热爱歌剧的人。乐评人刘雪枫说,虽然歌剧的观众大多为社会精英,有时却令人沮丧——他们往往没有在剧院、音乐厅体现应有的修养。
在中国,许多大剧院宁愿赔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也制作歌剧。个中原因,源于歌剧对于文化艺术的承载,对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影响。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周晓音认为,歌剧是一个理念,它不仅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还是一个文化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州大剧院把歌剧作为王牌,不只出于自身品牌建设的考虑,而是将之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
目前,广州大剧院正以全面市场化的模式发展经营。它不仅与世界顶级剧院合作,邀请世界各地的歌剧团来院演出,还积极寻求独特制作的道路。如,大剧院担当制作人,与国际知名导演和演员合作,把歌剧重新演绎。刘雪枫说,在广州大剧院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精彩的、原汁原味的歌剧。当然,原汁原味并不是指把歌剧平移过来,而是要糅合自身的文化内涵。
广州大剧院以市场化经营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广大模式”。“广大模式”以提升城市形象、提升观众修养、提升剧院品质为主旨,吸引了最优秀的创作团队、演出团队和赞助团队,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
剧院上演歌剧,在成本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点是非常有难度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宋官林评价广州大剧院是有情怀、有责任心的剧院。广州大剧院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还注重承担文化普及与社会公益的责任,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宋官林以“恒大模式”做类比,他认为恒大足球俱乐部点燃了广州这座城市的足球激情,而“广大模式”也能为广州注入文化热情。“每年一度的歌剧演出,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节日。我觉得‘广大模式’和‘恒大模式’一样,使这座城市变得健全、变得和谐。”
在“广大模式”中,硬件占了很大的比重。广州大剧院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投资,于去年被列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入选的剧院。其次,广州大剧院还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立足珠三角,合作港澳台,携手东南亚,面向全世界”。不仅如此,广州大剧院对于歌剧品牌的重视,改变了广州的文化生态环境,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品格的一个窗口。
周晓音认为,中国歌剧还没能成为世界的歌剧,原因是缺乏民族的元素。中国歌剧要提升,就要挖掘它的内涵,融入民族文化,然后才能走向世界。
在本次上演的歌剧《卡门》中,广州大剧院成立的少儿合唱团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演出。广州大剧院成立的少儿合唱团、少儿芭蕾舞团用心培育了独特的“广大”元素,这不仅进行了艺术公益教育活动,而且还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了艺术种子。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何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