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次朋友聚会,谈起彼此认识的方式,最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网友,通过QQ、博客、微博,以及后来的微信、脉脉认识,慢慢发展成朋友。旧的世界和旧的社交方式一起成了往事,现在的主流,是陌生人的关系。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有诱惑,也有危险,有时乏味,有时也有惊喜,有时像在垃圾里找钻石,有时像刀尖舔蜜火中取栗,但有一条底线始终存在——保护好自己。
听来的故事。朋友小A与在脉脉上认识的朋友见面,起初一切还好,头像是他本人,谈吐也风趣,他们见面那天又是正月初八,见面的酒吧里一片狂欢气氛,出门的时候,外面一片银白——刚刚下过大雪,碰巧有人放烟花,所有这些都蛊惑了她,他一表示要送她回家,她立刻就答应了。在楼下,他说,要看着她上楼,看着她房间的灯亮起来……三天后,她在朋友家接到妈妈的电话,有个年轻小伙子,在楼下等她回来。互相留了电话啊,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出现?后来一段时间,他总是神秘地出现在小区附近,小A开始感到不安了,当然,最后的结果还好——小A的父亲是警察。
可以和陌生人来往,但不要让他知道你的家。陌生人的关系需要考验期,哪怕第一面的印象极佳,双方都有继续发展的愿望,也还是需要时间来验证,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和第一面的印象完全相反。所以,不管是长期关系还是短期关系,在一段时间里,务必对自己的信息有所保留,这样,一旦发现对方无法通过考验,还可以全身而退。而在所有的信息里,住处是最应该保留的底线。电话号码可以换,QQ号、微信号都可以重新申请,甚至工作都可以变动,唯独家不能随便换。哪怕住处是租来的,搬家也不是易事,从结束上段租期到签定下一处合适的房子,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
可以对一个人打开心门,但不要轻易打开家门。
当然,所有的熟人都是陌生人变来的,如果每次见面不只是看电影去咖啡馆,那么,见面五次之后,基本会摸清一个人的性格来历和为人素养,多多少少会认识到对方的朋友同事,已经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交往。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得把考验周期上调,把这个基准的见面次数定为九次,见面至少九次之后,才可以把一个陌生人彻底带进你的朋友圈,或者让他知道你的家,这个法则,我们姑且命名为“九面法则”。为什么得是“九”呢?其实这是个无意义的数字,也没有科学依据,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明确的准则,一个数字的红线,来控制和约束自己。
也许,有人还轮不到见第九面,已经让人觉得索然无味,那好,这段关系大可无疾而终,闪身走人,没有留下隐患。也许,还没见到第九面,自己已经有了强烈的冲动,想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许,见面没几次,对方已经有了抱怨,认为你过于封闭,紧要关头,想想“九次见面”这个底线。
如果亲近之门、心灵之门、家门,需要有一个打开的顺序,123,或者213,都没有问题,但不论何时,家门都得是最后打开的那一个。
韩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