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者汇聚贵州贵阳开始,全世界生态文明的智慧汇聚在中国,共同发出最强音: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智慧的碰撞让人类明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显得尤为迫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条“和谐共赢”的路如何走?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城市是关键,科技是基石,企业是主战场,教育是根本,传媒提供软实力支持。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的脚步在渐渐变强,绿色的步伐愈发为世界关注。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全球合作……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让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忠实的实践者,勇于担当的精神更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一时间,凝聚的共识落实到点滴的行动中,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脑海。
现实中,勇敢地担当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重压力。中国的策略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放在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调整能源结构作为基础,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中国公民的行动也和国家担当紧密相连,人们努力成为绿色发展的贡献者和受益者,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成为新趋势。校园里,绿色教育也开始成为时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校园建设、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生代的绿色发展意识。
渐强的绿色中国脚步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可,2011年,当世界生态文明先锋连续第三年踏上中国贵州的土地时,联合发表的《贵阳共识》充分肯定了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就。
会议与会者特别是国外嘉宾认为,中国政府一直秉承清醒的认识和负责任的态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在建设生态文明上跨出了一大步。
收获肯定的同时,中国一刻也没有停下绿色探索的脚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一条主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无疑,这对于探索中的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纵深有着重要意义。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是又一个新的期许,中国清楚,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生态状态,目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但已没有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那种充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这就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做到既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一项长期战略,2012年,生态文明先锋在贵阳的智慧碰撞又成为全球率先回应联合国“里约+20”峰会精神与成果的首个绿色发展千人大会。
联合国特别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中国的实践是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可以做出高品质的财富蛋糕,为社会分享成果打好物质基础。坚持包容性增长并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可以有效地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凝聚各方力量参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面对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环境破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大国还是小国、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履行共同而有区别的义务。
站在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者相聚贵阳碰撞智慧的新起点上,“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已是中国和世界大家庭共同发出的呼喊,政府、企业、公众三个重要元素在绿色发展中的担当和未来协作路径的选择成为瞩目焦点。
7月10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开展40个主题论坛,同时包括闭门会议、早餐会、圆桌会、名人对话、电视辩论等20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名外国使节将出席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的100多位负责人也将在现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共谋发展之道。
每一次智慧碰撞都将为人类探索提供更多可能,绿色中国正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奋进前行。(巴音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