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崔玉娟)“我们要建设新农村,我们要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农村最需要人才,需要能够长期在农村坚持下来的人才。”这是80后村官张小波在基层工作6年后的感悟。同样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工作的洛桑顿玉,是受母亲的影响,选择做了一名村官。他的母亲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
昨天,第122期“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励志教育访谈在京举行,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朱镇党委组织委员兼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小波和西藏当雄县公塘乡拉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洛桑顿玉做客中青在线演播室,与网友分享在基层的青春故事。
张小波毕业后就在克松居委会做大学生村官,他是社区唯一的汉族人。在那里工作的6年,他克服语言障碍,为社区里的孩子补习功课,编排红色话剧,做展馆讲解员,带领百姓改变生产方式,建大棚、种蔬菜。大学生村官3年服务期满,他继续留在克松居委会,与其他居委会干部一起谋划着这里的未来。
洛桑顿玉2009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也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在海拔4300多米的当雄县巴嘎当村服务期满后,他又被委派到当雄县公塘乡拉根村做党支部第一书记。最初在牧区工作时,帮村民盖章、写申请、开证明……3年的工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到了资源和交通状况相对较好的拉根村,洛桑顿玉打算大干一场,筑路、修桥、建温室大棚,洛桑顿玉成了“跑项目”的专业户。
两个扎根基层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秘诀。
“细心、真诚”是张小波的法宝。到村里工作没多久,一位村民问张小波能不能抽时间给自己的小孩补习汉语,张小波当时就答应了。后来见到这个小孩,张小波主动问起补课的事情,小孩的妈妈没想到张小波竟然还记得。自此,张小波的补习班逐渐壮大,一度发展到60多人,工作局面也打开了。“老百姓跟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记在心里。”张小波说,“老百姓只要相信你了,就愿意跟着你干。”
“对群众有爱心,待群众有热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工作中要虚心。”这是洛桑顿玉的法宝。今年,洛桑顿玉带领村干部从县里争取到一个修桥、修路的项目,造价150多万元。“到乡里争取之前,我们实地去测量,取得准确的数据。召集项目所在地的牧民,征求他们的意见,形成可靠的报告。打了报告以后,村书记、主任和几名牧民代表,到上级反应情况。”洛桑顿玉说,拉项目的“技巧”就是真诚、准确。
洛桑顿玉说:“我的动力来源于对这个岗位的热情。”张小波也已经在西藏成家,尽管从小在甘肃长大,在西藏工作还面临高原缺氧等问题,但是他说:“我在那边工作得很开心,每天都快乐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