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京,彭航觉得自己做对了。在北京时,这个24岁的小伙子拿着两三千元的月薪,住着望京月租3500元的房子,靠家人贴补过日子。回到老家江苏镇江,彭航自己承包了127亩土地,搞起了家庭农场,吃着自己种的菜,住进自家的房子,年入20万元,还开上了小汽车。
“比在大城市里上班舒服多了。”年轻的彭航,已经开始在培养养蜂“接班人”上着力了,他一年会为上百名想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培训。与大城市的收入、生活做比较,是他最常用的鼓励手段。尽管课后找他咨询的可能只有一二十人,找他合作养蜂的只有一两个人,但他依旧乐此不疲,“每年都进行培训,看到我的幸福生活后,总会有那么几个心动的。”
据团镇江市委统计,镇江近年来共有500多名农村青年得到团组织扶持返乡创业。以全市共495个行政村来计算,平均每个村有1至2名青年创业者。团镇江市委书记贾敬远把这种扶持农村青年的做法解释为“帮他们回乡安放青春,既然他们有心回来,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在农村找到‘存在感’”。
打工仔回乡做“老板”
28岁的刘锦,在扬中市三茅街道兴阳村,可谓是“名利双收”。去年,他卖出了30吨泥鳅,获得了50万元净利润;同时,他还当上了村里的“人社专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村里有好几个30多岁的兄弟,资产早就上亿了。”他们是刘锦最常挂在嘴边的榜样。刘锦所在的兴阳村,年经济总产值超过6亿元,为了鼓励年轻人在村里创业,村委会决定,在村里搞一个“青年创业园”。
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指妇女、儿童和老人——记者注)不同,这里鲜有年轻人外出打工。偶尔有几个大学生在外务工,也会在外打拼一阵子后返乡。
刘锦就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毕业于南京一所学校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毕业后,原本在一家知名企业做人力资源专员,月薪3800元。
团镇江市委的青年创业大赛给了他一个返乡的“理由”。通过创业大赛,刘锦的泥鳅养殖项目得到了创业导师的点拨,还拿到了20万元政府贴息的贷款。他决定,回乡“搏一搏”。这个决定,现在看来颇为明智。
创业启动资金不够时,团组织为他协调免息、低息贷款;池塘蓝藻暴发时,团组织给他找来了农技专家进行水质诊断、治理,避免了泥鳅大面积死亡;销售市场打不开时,团干部邀请他加入到一个餐馆老板云集的微信群里,助其打开销路。
一年后,他拥有了稳定的销售收入,还考上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人社专员”岗位,给村里一帮同龄人当起了创业导师。通过个人及团组织引荐的人脉,他已为全村12名青年创业者成功申请到了低息贷款。
团组织更喜欢“雪中送炭”
如果说为刘锦这样的创业大赛获奖者提供帮助算是团组织“开小灶”的话,那么为大多数像彭航一样的普通创业青年提供扶持则更有些“广泛撒网”的味道。贾敬远告诉记者,相比“锦上添花”,镇江团组织更喜欢“雪中送炭”。
别看彭航现在的生意做得不小,他也有过经营困难的时候。那会儿,他刚从北京回乡,家里有祖传的蜂场和养蜂技术,却苦于打不开销路。他还一下子就承包了27亩地养蜂,100亩地搞家庭农场种植瓜果、蔬菜。
眼看即将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之时,团组织伸来了援手。他的蜜蜂被推荐给句容好几十户草莓养殖户授粉,仅这一单买卖,彭航就获得了100万元收入。
“点滴”作为改变农村现状
最近,句容市郭庄镇庄里村的戴翔正忙着再建新的大棚。有两个原本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他创业建起的17个大棚后,决定入伙儿跟他一块儿干。3人打算筹资再建10余个大棚。
这种情形,是戴翔最愿意看到的。
刚来村里时,全村3000多人,只剩1000多人还在家。别说年轻人,连50多岁的中年人都在外打工。如今,这种情况正因为戴翔的点滴作为得到改善。他花费40多万元投资的17个大棚,每个大棚除去员工工资等成本,一年净利润能超过5000元。未来,随着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进,盈利能力还会逐渐增强。
看到戴翔种地“生意”做得不错,很多村民主动找来了,他们大多是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戴翔打算,和这两个同龄人一块儿先把名气做起来。时间长了,盈利状况稳定了,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钱挣得多了,年轻人自然就会回来。
镇江团组织正在积极寻找、扶持像戴翔这样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年轻人。贾敬远为这项工程取名“薪火”,他希望“戴翔们”可以像火把一样为那些正纠结于是否返乡、何时返乡以及返乡能做什么的年轻人指明前行的方向。
据悉,镇江“薪火工程”将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从创业启动资金到创业培训、导师指导等一系列帮扶,他们的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以下工作目标:培养10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扶持1000个农村青年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