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青年论坛

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共青团工作

张琳 李百顺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13日   03 版)

    依托身在媒体界的优势,借力新华社如火如荼的媒体融合发展浪潮,依靠社内各路年轻的“网络达人”,新华社团委率先进入共青团的e时代,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家进驻开心网的团组织,2011年6月在新浪微博上开通“新华新青年”官方微博,在新浪全国共青团微博影响力风云榜上最高排名进入前三名。2012年以来将重心转移到青年更加聚集的微信上,先后创办了“我爱问社女郎”、“新媒体 新启蒙”、“新华青年京昆曲社”、“Fun团”等社团和活动微信公共号,并于2014年6月作为首家团组织进驻“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全方位打造新华社的网上青年家园。

    我们的工作体会是:如果我们只把网络新媒体仅仅作为共青团工作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那就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在互联网发展已经深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时代,更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共青团工作,在“道”的层面实现转型升级。

    集成服务:极简与共享并存

    网络新媒体为建设服务型共青团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机会,通过互联网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把共青团的信息、服务、理念、活动、品牌、资源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龙服务”和“贴身服务”的产品,让青年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享受到性价比最高的服务。比如运营团组织微信公共号,不仅仅是发布活动信息起到公告板作用,还可以征集作品、意见反馈、网络调查、评比投票、查询数据,还可以发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智慧打造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贡献内容)平台。这就是“极简与共享并存”的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但是“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不能因此就放弃共青团传统的组织、阵地和活动优势,要学会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把网上人气导流到网下活动中,从而相得益彰。

    有效传播:善用大数据分析

    共青团利用互联网做集成服务,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目的是为了在青年中传播党的主张,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以往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很多时候不知道受众是否接收到共青团传播的信息,更不了解受众是否认同这些信息背后的思想主张。互联网的优势就是数据化,以微博为例,粉丝量、阅读率、转发量、评论量甚至高频词都有数据可查,数据分析也已经做到实时化、智能化、直观化,可以根据即时反应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用鼠标投票”的结果就是“倒逼”共青团工作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在制度规划、政策设计和活动策划中减少“拍脑袋”决策。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化整为零,适应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的规律,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有意义的思想变成有意思的文化产品,另一方也要化零为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青年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正确观点和思想精华,引导青年理解人生“大道理”,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

    用户至上:高度重视用户体验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实就是共青团所说的“以青年为本”的网络版。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会颠覆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再是我们做什么菜,就让青年吃什么,我们说什么,青年就必须信什么,而是要让我们希望青年接受的思想以青年爱听的话、爱干的事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更进一步,像乔布斯一样,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在对青年喜好和需求深度了解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先行去设定议题,创造风尚,引领青年。在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由工作本身的意义、功能、重要性决定的,而是由用户——即青年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决定的,重视用户体验应该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针。

    平台战略:开放、聚合、微创新

    互联网时代共青团该如何定位自己?是去比拼内容、占领渠道还是研发技术?这些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门的行业去做吧,共青团更应该做的是利用正确的内容、广阔的渠道、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品,打造大大小小的网络平台,让青年在这个平台上自由而平等地创新、创业、创优,让各种以青年为目标群体的资源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科学有效的积聚和配置,让正能量在这个平台上聚合并传播。实施平台战略要求有开放的精神,拥抱所有的合作伙伴,甚至接受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有微创新的勇气,鼓励各级团组织发挥主动性,小处着手,快速迭代,乃至不断试错,因地制宜不断进行微创新;有粉丝经济的头脑,把潜在用户激活成有效粉丝,通过与有效粉丝的互动发展活跃粉丝,在活跃粉丝中培养核心粉丝,通过粉丝的自传播,再影响和聚合更多的青年,形成良性循环,提高青年对团组织的黏性和依存度。

    (作者系新华社团委干部)

“苍蝇式”腐败为何能披上“人情”外衣
“找一篇适合孩子的文章,真是太难了”
调查显示:大城市白领“回家吃饭”变得困难
青年社会组织: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群体
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共青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