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以色列为打击哈马斯而在加沙地带发起的“护刃行动”进入第六天,军事行动造成的伤亡人数节节攀升,但双方仍未见任何停火迹象,此轮巴以冲突走向如何还难以预料。
以色列开展首次有限地面行动
加沙地带,面积为365平方公里,生活着约180万巴勒斯坦人,由“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哈马斯一直不承认以色列存在,主张暴力抵抗以色列占领,被以色列、美国、欧盟等定性为恐怖主义组织。以色列方面称,于8日发起的此轮“护刃行动”目的是为了压制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而此前发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青少年相继被杀害的事件,已使得巴以之间的气氛陷于紧张。
在对加沙地带空袭了近一周之后,13日,以色列首次在这一轮冲突中对加沙地带开展了有限的地面行动。
13日凌晨,一批以色列特种部队士兵完成了夜间突袭加沙北部地区摧毁哈马斯火箭弹发射地点的任务。以色列军方表示,有4名以军士兵在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交火中受轻伤,任务结束后所有以军士兵已返回以色列境内。
以军方表示,地面行动是为了清除在空袭中无法打击的目标。此前,以色列内阁会议已批准征召大约4万名预备役官兵,以备全面发动地面攻势,而大量以军坦克和装甲车也已在加沙边境集结。
哈马斯方面威胁称,如果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地面攻势,那么哈马斯将以绑架以色列士兵作为“回报”。2006年,哈马斯曾绑架了以军士兵沙利特,将其关押了5年后才予以释放,作为交换条件,以色列释放了1024名巴勒斯坦囚犯。
以色列:不惧国际压力
对于最新一轮不断升级的巴以冲突,国际社会的反应不一。
1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他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人进行了“非常良好的、积极的”电话磋商。西方盟友对以色列表达了支持。美国白宫发言人乔希重申美国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不过他同时也呼吁双方“恢复平静”,保护无辜的平民。英国也表示“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与此同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建议在加沙地带的本国公民立即撤离。
而约旦、伊朗、土耳其等国陆续发声谴责以色列对加沙所采取的军事行动。11日,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莱对以色列的攻击行为是否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提出了严重质疑。联合国安理会12日发表媒体声明,呼吁巴以双方缓和当前局势,恢复安宁,重新履行2012年11月达成的停火协议。
对于国际上反对的声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会因为国际压力而停止。”13日,内塔尼亚胡在召开每周内阁会议时说:“我们不知道军事行动将于什么时候结束,它可能需要持续更长的时间。”他说,为了恢复地区平静,以色列将继续采取“有耐心、有决心、负责任和有力量”的行动。
美国:愿意再次出面调停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联盟这次尚未公开发声。几十年来,巴勒斯坦问题一直是泛阿拉伯团结的试金石。虽然阿盟已决定于14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轮持续升级的巴以局势,但目前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分歧以及一些国家的自顾不暇进一步削弱了阿盟在巴以冲突中的影响力。
有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阿拉伯各国忙于处理自己的问题,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局势已经让阿拉伯国家牵扯了很多精力;另一方面在于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对于与“穆兄会”有“牵连”的哈马斯怀有敌意。其中,埃及的角色更受关注。2012年11月,哈马斯与以色列就是在埃及和美国的调停下达成的停火协议。但是,自“穆兄会”及穆尔西政府在埃及被推翻后,新上台的有军方背景的新政府即与哈马斯划清了界线。对于此轮加沙地带的危机,埃及方面开放了拉法边境以便于困在巴勒斯坦的埃及民众和在以军空袭中严重受伤的巴勒斯坦民众撤离,但是并没有显示出会出面调停的意图。因此,此轮冲突的调停工作可能将落在美国头上。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时表示,美国仍然愿意促使冲突双方结束敌对行动,包括敦促双方回到2012年11月双方达成的停火协议上来。
以色列意在打压巴联合政府
目前,这场冲突究竟还将持续多久,会如何发展还难以预料。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这场冲突中,没有赢家,但有一个最大的输家,就是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及其领导的巴勒斯坦联合政府。
今年4月23日,巴勒斯坦内部分别占据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两大派别宣布达成和解协议,并于6月成立新一届联合政府。
以色列对于巴勒斯坦成立联合政府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与包含哈马斯成员在内的巴勒斯坦政府对话。以色列一直都只同意与温和派阿巴斯领导的法塔赫进行对话,并认为只要哈马斯存在,就会破坏以色列与法塔赫达成和平协议。
因此,有分析认为,以色列在这一时机发动空袭,实际上意在分裂巴勒斯坦新成立的联合政府以及报复巴勒斯坦此前在最新一轮巴以和谈破裂后寻求加入联合国机构的行动。事态的发展,也进一步显示了阿巴斯对于联合政府的控制力薄弱,因为哈马斯几乎不受阿巴斯的掌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加沙地带的此轮冲突,是将今年4月最新一轮巴以和谈失败之后巴以关系打上的死结又系紧了一些。
本报北京7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