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创业、要在哪里创业……困扰着一大批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在江苏南通,团组织正在尽最大努力唤醒年轻人心中“自己做老板”的梦想,并尝试将这些年轻人留在南通。
山东小伙儿王金合从原来的工作地点——江苏常熟迁往南通,他放弃了销售冠军的高薪,决定在南通创业。“这里政府给的政策不错,还有纺织业基地,是个创业的好地方。”王金合的团队,专门为南通的传统产业策划、运营网络销售团队。干了3年,团队人数从4人增加到700人,去年一年为客户创造销售收入8亿元,赚取服务费数千万元。
当王金合这个典型的“农二代”带着创业故事走进南通各大高校时,大学生们感奋不已,数次用热烈的掌声打断他的演说。“每次去演说,都要带一大盒名片,发完还不够。”
年轻的王金合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魅力总裁”。“魅力总裁”的职责是,将自己的创业经历演绎给更年轻的在校大学生们,在他们心中植入“未来自己做老板”的梦想。
在南通,团组织通过“魅力总裁走进校园”、“南通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南通青年导师团”陪伴、“青创担保基金”扶持等12件实事对青年创业进行“启蒙”,并通过系统化的扶持项目设计助其一步步叩开财富大门。
一棵有待发掘的“创业好苗子”
28岁的周爱勇,当初是被海安县团组织“推”着创业的。这个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如果不是回乡创业,现在有可能正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做白领。
“毕业回家时,正在犹豫要不要接班跟着父母做石油仪器,团县委就找上门来了。”——一名高才生打算返乡创业,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团海安县委的办公室里。2011年的一天,周爱勇被一个电话叫到了县政府16楼的大会议室里。
与周爱勇一同出现在会议室里的人,有一个打算做消毒液买卖的、一个有意搞生态养猪项目的、一个想做路桥设计的、一个从事物流生意的,连同周爱勇一共5个人,全是清一色的20多岁的男青年。
坐在会议桌另一头的,是一群年近中年的专家,他们中有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有政府官员,还有在小县城很难找到的投资人。每一个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都把自己的打算和现有资源、优势说了一遍,然后专家开始点评。
周爱勇记得,自己当时拿着在中海油调研了10个多月的资料,向专家们诉苦,“我是想好做油田管道了,不过,我连最起码的怎么注册成立一个公司都不懂”。
3天后,周爱勇就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他告诉记者,因为这第一次的“愉快体验”,他后来经常会参加团委组织的各种创业培训,且收效良好。
周爱勇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当一面一个人跑去新疆“议标”。刚一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一张大圆桌旁齐刷刷地坐着石油公司的12个部门负责人。这样的阵势,着实把他惊呆了。
“一紧张,我就开始想创业培训时的模拟竞标场面,把那些领导都看成当时一起模拟的‘同学们’。”在去新疆前一天,周爱勇刚好结束了一场模拟竞标的培训,前一天创业导师教的所有招数,都被他用上了。
因为表现出色,周爱勇的产品成功卖到新疆。如今,公司的轿车从两辆增加到6辆,大型货车从1辆增加到了3辆,周爱勇的生意越做越好。“我对创业培训比较‘迷信’的,不管生意做得多大,总有我不懂的东西,我会一直参加”。
哪怕暂时没开公司,也要先挣起钱来
如果说周爱勇是在团组织帮扶下,开了公司、挣了钱的“小鸡”;那么像王道榆这样的在校大学生,则是一枚在团组织创设的暖棚里等待“孵化”的“鸡蛋”。
王道榆是个典型的“二线学霸”。之所以处在“二线”,是因为他学习的心思长期不在语数外等主课上,他的兴趣点在飞机上。这个男孩从小就酷爱玩飞机,初中、高中阶段开始自己做起了航模,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的还是飞机维修专业。
2013年,刚刚大二的他,决定把自己的兴趣转变为未来的事业——自制无人机,并将无人机用于商业应用。当年12月,他和另外9个同学一起组建了一支创业团队。他们在自己制作的7架无人机上安装摄像装置,为南通的婚庆公司、工厂提供航拍服务。
飞机每次起落收费1000元,一次航拍下来,能挣三五千元。短短半年,这支学生团队已经接到了20单生意。
在最近一次由团南通市委和南通市人社局共同主办的“南通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王道榆的项目因为实践性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就是看中了比赛的专家资源,有创业指导、有培训,还有导师陪伴。”王道榆尽管目前尚未成立公司,但已经得到了“南通市青年创业导师团”专业导师的辅导。
在导师介入前,这支学生团队拓展业务,一直“靠人脉、靠关系”,并坚定不移地走着这条单一的营销路线;导师介入后,他们意识到,产品质量过关,还要有专业的“市场推广”,他们开始在各大网站上做广告,走进“没有关系的”大工厂硬着头皮推销自己。
下一步,听从导师的建议,学生们除了提供航拍租赁服务外,还将直接销售航拍无人机,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
他们创业的前景也逐步明朗起来——成立公司后,可以免费入驻青年创业孵化基地3年;可以获得两年期的免息贷款12万元;公司两年内免征税费。
吃力不讨好的“创业启蒙”为啥一直做
南通理工学院团委书记缪亚东长期从事青年“创业启蒙”工作。他告诉记者,“创业启蒙”其实是政府鼓励创业阶段最难做、最不易见效的一项工作,但也是直接决定未来创业者比例的最关键因素。
“你得先让年轻人有创业意识才行。”这种“创业意识”,一时半会儿养成不了。缪亚东介绍,他所在的南通理工学院从去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大二学生中挑选60个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将他们分别编入两个特殊的班级——实体创业班和网络创业班。
这批学生,在全年级2000多名学生中当属凤毛麟角,而即使是“创业班”的这批学生,真正在毕业后创业的,也是屈指可数。“你给1000个人做创业启蒙培养,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真正会创业。”缪亚东说,“创业启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任何短视的、期待短期见效的人,都不会去干这个工作;但“创业启蒙”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那些接受过启蒙教育的人很有可能会在10年、甚至20年后选择创业,“因为在很久以前,创业的种子已经埋在他们心底”。
“埋种子等发芽”这档子事儿,听上去似乎并不适合干部流动性较强的团组织。但“创业启蒙”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团南通市委却接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不仅如此,他们还制定了一套从“创业启蒙”到“创业能力培养”,再到“创业转型升级”、“承担社会责任”的12条系统化方针。除启蒙阶段的“魅力总裁”、“创业大赛”、“优秀青年企业家”3条外,还有能力培养阶段的“孵化基地”、“导师陪伴”、“青创基金”3条扶持计划,转型升级阶段的“青创平台”、“十行十亿授信”、“区域交流”三大平台,承担社会责任阶段的“诚信经营”、“助力就业”、“公益服务”3项品牌。
团南通市委书记葛志娟告诉记者,团市委联合市经信委、人社局、科技局等单位整合职能、资源共享,实施了12项实事工程,“南通有11所大专以上院校,在那么多毕业生中营造创业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经验各方面条件都要到位,仅靠团组织一家搞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南通市正在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江海交汇的国际港口城市,团结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创新创业城市建设,是当前团组织的一项首要任务。“如果能在每一个年轻人心中先植入创业的梦想,假以时日,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葛志娟说,“创业启蒙”不求短期效益,但求能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一颗创业的种子,“让它慢慢发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