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阵雨后的夜晚,星星清亮可见。河北省崇礼县清三营乡寄宿制小学的操场上,男生们借着昏黄的路灯追逐着,嘻嘻哈哈滚倒在地;而几名五年级的女生挤在一起,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暑假。
沿着学校栏杆外的泥巴路向南约30公里,就是崇礼的县城。不久前,这里因和北京联合申办冬奥会而声名鹊起。在这座只有约60辆正规出租车的县城里,新建的酒店式公寓已经卖到8000元1平方米,买家大多来自2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们夏天来避暑,冬天来滑雪。据人民网的数据显示,2013年崇礼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979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8526元。
薛蕊和女同学在一起,红扑扑的脸上一扫前一天的拘谨。那天,“故乡温度——京冀蒙联动主题影像拍摄”活动的志愿者为她和爷爷奶奶拍合影照,薛蕊说第一次有这么多人给自己拍照,有点紧张。这次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发起,来自“越野e族”等各方志愿者希望通过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拍“缺位”的家庭合影照,唤起外出务工青年对家乡的关爱,并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和学校里大部分住校的孩子一样,薛蕊每天有1元零花钱,不过她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买零食,而是尽可能地存了起来:“我想给爷爷奶奶在县城买房子,我不想把他们扔在老家”。薛蕊很小时,父母离了婚,并且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在北京打工的父亲很少回来,她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薛蕊心疼老人,一有空就去地里锄草、割莜麦,帮着他们打理20多亩地和25只羊。这两天,薛蕊听说父亲为了照顾她进城读中学,准备在当地县城买房,既高兴又担忧。
据清三营乡寄宿制小学的老师介绍,这里穷,离婚率非常高,学生中父母在外务工的比例也很高,占到了五成。27岁的杨志强老师在这里工作5年了,他试着去和这些孩子做朋友,和他们交心,但刚刚做父亲的他明白自己的关爱终究替代不了父母亲情。
5岁的天河还在上学前班,鞋破了,脚趾露在外面,黑黝黝的一层泥巴。天河的父母在北京务工,家中83岁的爷爷实在无力给天河更多照顾,只能让他住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着20多年教龄的白玉秀老师发现这些学生更敏感,不善交流,在她看来:“在外打工的家长可以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偿,买衣服,买零食,但在生活上、情感上无法弥补。”薛蕊说,自己遇到难过的事,不愿跟父母、老师,甚至同学交流,大部分时间就自己琢磨,也许能想出办法解决,也许就不了了之。
蒋玲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性子变得急躁,不愿和人沟通,和人相处时没有以前那么懂礼貌了”。
蒋玲18岁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打工,认识了家在草原的丈夫。婚后不久,女儿蓉敏在北京出生。蓉敏4岁半时,因为无法进入北京的公立幼儿园读书,只好被送回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中旗的奶奶家。蒋玲每周六都会给女儿打电话,每个月都会去看女儿。因为每周只有一天休息,她通常周六下班后从东五环外的工厂赶往北京西站,坐一夜火车,清晨到家,陪女儿待上大半天,当晚再坐一夜火车赶回北京。看到女儿的变化,蒋玲很揪心。她和丈夫回老家做小生意,无奈缺少经验,打工多年攒下的十几万元很快就赔光了,还欠下了外债。今年过完年,夫妻俩只好再次南下北京打工,蒋玲又开始了每月一次、30个小时往返800公里的探女之路。
蒋玲仰着头眼泪却不住地流下来:“明明很想念女儿,但每次见面,我们却没有什么话可说。”在察右中旗蓉敏和奶奶租住的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里,8岁的蓉敏在墙上歪歪扭扭地写道:“蒋玲是蓉敏的妈妈,叫妈妈。”
蒋玲的未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不过在杨志强老师看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问题,仅靠家庭、学校来改变现状是很有限的。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