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上杭县一中高级教师江建来收到一份来自母校宁德师范学院寄来的特殊礼物——“3D数字化生物标本”光盘。在试用过该系统后,他感慨地说:“原以为3D技术离我们很远,没想到已经可以应用在生物教学上了,而且学生还能动手操作,通过旋转放大寻找到标本的体态特征。”
让江建来赞不绝口的这套“3D数字化生物标本”,是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10名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成果。他们首批制作出高精度动植物三维模型50余个,已刻制存储光盘,免费发给福建省内10多所中小学试用。经学校试用反馈,他们还将继续补充新标本。据悉,该项技术全面推广后,生物教学将告别挂图时代,进入三维全视角虚拟数字标本馆时代。
目前,3D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但将此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相结合还不多见。谈及3D技术和生物标本的“交集”,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王楠楠介绍说,这源于今年年初他和学生聊天时的“突发奇想”。当时他带领学生整理生物系馆藏的2000多种动植物标本,有学生感叹“要是能让我们去年暑期支教的那些初中生看到这些标本该多好啊”,而他觉得“即使让孩子们来参观,受益的终究只是少数,何不把标本‘搬’过去给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应用3D技术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要完成标本的数字化存储,对生物系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技术问题。他们对标本十分熟悉,但是对3D图像的制作技术却相当陌生。为此,他们用两个月的时间自学了图像处理Photoshop、包装图文信息处理、3DMAX、包装设计等专业技能,并购置了单反相机、摄影棚等基础图像采集设备。
以海番鸭的3D标本制作过程为例,首先要对标本进行图像扫描,然后利用软件形成三维图像,接下来再进行贴图、修边等专业3D修改操作,最后进行分类存档。林彬彬同学负责对图像细化修补,她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是给标本做精致美容,让最后的成像最大限度地接近标本本原,这样学生产生的直观认识就更真切”。
在首批标本的选择上,团队选择的是海番鸭、小杓鹬、白尾鹞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的种类,“因为鸟类在中小学教学中用的多,同时越是少见就越需要通过辅助手段加强认知。”团队指导教师王楠楠表示,引入“3D数字化生物标本技术”后,生物教学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认知生物品种也将变得更加直观明了。
通讯员 崔柳 本报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