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一次南粤之行,让30多岁的王晓辉至今兴奋不已。7月22日至25日,这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跨越2000多公里的距离,从东北沈阳来到广东顺德,参加“青年创新创业体验活动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与成果对接(顺德)座谈会”。
在这片炽热的南粤大地,王晓辉与其他2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12位高校大学生代表与顺德“零距离”接触,实地参观考察顺德创意产业园、万家乐燃气公司、南方智谷、伊之密科技公司等前沿企业,并与当地政府、企业代表进行项目、人才对接洽谈。
短短几天的活动,这批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的青年才俊,与当地渴盼人才、渴求项目的活力企业一见如故,“坠入爱河”。活动期间,就有10多个项目初步达成对接合作意向,更多的合作意向在活动结束之后陆续展开。
这场在顺德大良街道举办的活动,既是一次科研成果与企业机构的 “相亲大会”,二者各取所需,务实前行;又是一次实验室里的科技才俊与市场大浪中的弄潮儿走到一起的“华山论剑”,二者探究争鸣“科技之花如何才能绚丽绽放”,开启一场务虚的思想盛宴。
结束这次“虚实结合”的顺德活动后,王晓辉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写道:“顺德之行让我认识到,企业强则民富,民富则国强。改革推动进步,创新驱动发展。做一名科技工作者,既需要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更需要一种家国情怀的责任感。”
做科研既要有兴趣,更需要梦想和信仰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成果很多,但无法与产业对接;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转型升级急需科研支撑。
面对这种现状,今年4月底,在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中科网协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活动。该活动以“投身创新驱动 科技点亮青春”为主题,意在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对接转化的平台。顺德是该活动走进地方的第一站。
严乙铭是北京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系主任。在这名35岁的“科技大牛”身上,有着众多与其年龄不太相符的光环:德国弗莱堡大学洪堡学者、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欧洲马利亚-居里青年科学家培训项目成员……
在此次顺德之行中,这名外表朴实的名校系主任抛出自己的观点:搞科研创新,一定要符合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脱离这三者,科研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果之花。末了,他笑着解释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国家领导人的要求”。
6月9日,在全国两院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张建胜也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他在顺德活动中表示,认真读完讲话后,自己更加意识到,做科研既需要兴趣,更需要梦想和信仰,支撑梦想和信仰的正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现场,这名自称研究“烧锅炉”的专家分享了自己20年的求学科研经历,并向在场的众多青年学子呼吁,搞科研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科研的兴趣很多是干出来的。我搞能源工程研究,一开始也不喜欢,但现在不光有了兴趣,还产生了梦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最幸福的”。
张建胜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技术。在一项关于燃煤效率的技术上,我国曾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我们想购买人家的技术,但对方只卖成果,不卖技术。没办法,我们花了2400多万元,只是买到了外国技术的使用权,人家连张纸都不愿意给。”张建胜稍显激动地说,“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中国人就不能做出成果吗?难道要一直受制于人?”
带着这股不服气的劲,在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部分企业的支持下,张建胜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努力,终于攻克了煤气化技术,他们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越了国外的水平。“2012年下半年,我们的煤气化技术在市场中有了很好的成果转化,得到各方面的肯定。”谈及此点,身材瘦小的张建胜满脸的幸福表情。
听完张建胜的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信息官张志刚寻找到一种久违的共鸣。“科技工作者要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结,我们迫切地想解决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问题,通过服务企业发展、美化公众生活,来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张志刚说。
来自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80后助理研究员陈巍巍更是激情满满。在活动现场,他拿着平板电脑,向大家分享了一张微软公司初创时期创始人的合影,并特意提醒大家,“左下角那个稚嫩的年轻人,叫比尔·盖茨”。
“当年的比尔·盖茨,年轻有激情,但他是个屌丝;现在的比尔·盖茨,富有成熟,他是整个微软帝国的核心。”陈巍巍语速稍快,“我们今天在座的科技工作者,年龄基本在30至40岁之间。我们都是本领域的杰出人才,今天来到佛山、来到顺德、来到大良,希望通过本次的对接活动,为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不能只在实验室“闹革命”,要紧贴社会需求
做科研需要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变世界”需要从“改造企业”做起,脚踏实地,方能远行。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年均科研经费约为7000亿元,在全世界排在第二位,我国的专利数量也是全球排在第二位的。但同时,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容乐观。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显示,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2013年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透露,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谈及这种现状,深谙科研之弊的张建胜表示:“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变成市场需要的产品,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大学也好,科研院所也好,我们能做的,只是一部分前段的工作。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要变成最终的产品,必须要和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用’的团队。”张建胜说,“企业和用户会反馈产品或技术在应用中有哪些问题,他们能指导我们的科研方向,这点非常重要。”
张志刚表示,科技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有自由探索的特点,所做研究有的离产业很远,有的自认为和产业关系密切,但真到企业手里,发现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闹革命”,既要海阔天空,又要脚踏实地,要结合市场需求。
他也呼吁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企业老板的胸怀要更加开阔一点,同时要有勇于自我否定、敢于二次创业的魄力。“企业要更加开放,让科技人才深入企业,从头看到尾,去看企业到底面临什么问题,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赴顺德之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陈巍巍查阅了大量关于顺德的资料。当着顺德众官员和企业家的面,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顺德产业结构中,存在一部分资源依赖型、外贸依存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另外,他还指出,顺德各镇街存在的产业集群模式,在过去发挥了规模效应,但现在也面临着“羊群效应”的弊端。
陈巍巍表示,“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一定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就需要科技支撑,特别是技术创新,将能源消耗型的产业集群升级为科技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尖锐地指出问题后,这位年轻的助理研究员也尝试着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现在国外的一些顶尖公司,非常强调自己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会产生一种杠杆效应。在美国,企业往往与科学家们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研发中心,在此投资高达50%至60%。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则做得远远不够。”陈巍巍说。
论及科研院所和企业机构的合作模式,张志刚认为,科研机构怎么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世界各有各的模式,但很难有一种模式能适合所有国家。在这方面,美国硅谷做得比较好,但它的模式也有特定的背景和历史机遇,无法完全模仿。“针对我国的现状,我们只能去把好自己的脉,开出适合自己的药方。”
在此问题上,湖北鼎龙化学公司总经理朱顺全说,要改革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规定高校除了基础科学以外的所有研究要有企业参与,并且以企业为主体主导项目的研究,由企业根据市场信息来判断项目研究有无实际意义和必要。
科企要“结婚生子”,不要“搞一夜夫妻”
不管科研院所和企业机构采取哪种合作模式,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是:两者之间应该采取怎样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利益分配公平合理,两者都能接受,合作才能长长久久。
谈及这个稍显敏感的话题,张建胜颇有些书生情怀:“作为高校老师,国家给了我们一定的支持,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能将自己的研发成果变成受市场欢迎的应用产品,我会感到很光荣的。至于能从企业那里拿到多少利润,我觉得这是次要的。”
他举例说,自己的团队曾与山西一家企业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将该企业的产值由几千万元提升至10多亿元。“作为回报,我们拿到了几十万元的技术服务费,仅此而已。”
对于很多科技工作者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利益,张建胜表示很理解,“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尤其是在北京,确实很不容易,但我还是觉得,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比起来,物质回报应该放在次要位置”。
虽然如此,但张建胜不忘强调说,“企业必须把项目获得的部分利润反馈回来,支持我们继续研发改进技术,这一点也很重要。我希望我们能和企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团队,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机制。”
谈及利益分配问题,来自上海交大的张志刚认为,两者之间出发点不太一样,“对研究者来说,这个平台是用来做科研的,而对企业家来说,这个要对我们产生价值。”
他建言,科研工作者和企业老板都要有好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些。“如果把双方的合作、把科技成果转化看作一个大拼图的话,技术十分重要,但也只是拼图的一块。除了技术以外,内部管理、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应对、融资渠道等等,都很重要,要整合好各类资源,创业才能够成功。”
在利益分配的大问题中,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小问题:除了科研工作者要获取利益回报外,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呢?如何调动机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科研个人和机构持股被屡屡提及。张志刚认为,机构持股是一种方式,但对于高校而言,回报不一定要以股份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的收益可以多元化,包括科研合作、企业利润捐赠以及奖助学金等,这都可以成为反馈的方式。”
在参与此次活动的多位科技工作者看来,目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除了利益分配机制有待明晰外,还有大学或科研机构“重学术轻应用”的评价体系,后者亟待改变。
“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完全是以学术为导向的。能否针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双跨’老师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武汉大学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宋爱红表示,对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这些老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亟须相关政策起到推动科技创新的“加速器”的作用。
在众多影响科企合作的因素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诚信”。“出于对企业的不放心,我们很多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愿意把研究成果全部交给企业,这自然会影响成果转化的效果。” 长期活跃在科技咨询领域的张志刚期许地说,“既然要合作,我认为,科技人才和企业就应该真诚相待,不光要‘谈恋爱’,更要‘结婚生子’,不要搞‘一夜情’,不只是一次性合作。”
“顺德宜业宜居,值得落地生根”
通过实地走访,顺德区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以及诚信奋进的商务环境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期许科企“结婚生子”的张志刚说,“顺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得市场风气之先,这里不光经济发展得好,社会结构也非常稳定,当地企业很注重诚信经营,这是我一个很大的感受。顺德这里宜业宜居,是个值得落地生根的地方。”
30多年来,顺德从一个地方小城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2013年,顺德实现GDP2545.1亿元。其中,此次活动承办地大良街道去年GDP超过300亿元,工商纳税超过100亿元。
面对“科技大牛”的青睐,顺德区委常委、大良街道党工委书记蓝斌表示,顺德多年来都是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目前正处于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十分渴求高端科技人才,顺德区目前已出台“1+10”政策体系,呼唤青年才俊前来创新创业。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使之成为顺德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至于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严乙铭认为,一是建立顺畅的合作渠道,比如政府或企业与高校科技处对接,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二是建立合作平台,比如说建立高校和企业的研发基地,互派人才以深度交流;三是推动国家在政策层面的配套改进,比如明确高校与企业主体分工、明晰合作利润以及专利归属等。
在科技人才、企业机构和政府机关三者对接“联姻”的过程中,离不开媒介组织的协调衔接。
负责此次活动的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青年报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其中,此次“青年创新创业体验活动”的宗旨正是服务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下一步,活动组织方将尝试推动科技人才赴顺德企业挂职锻炼,以促进科企双方深度交流。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方之一,中科网董事长张立福表示,“我们致力于沟通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科技服务工作。要改变过去科研人员拿科技成果四处找市场的模式,引导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让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果不愁转化。”
回到沈阳后,王晓辉感觉自己的干劲更足了。“我们科技工作者,赶上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时期,当然应该加倍努力工作,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丁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