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的电子邮箱收到大量有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群发稿件,有些连附言甚至署名、联系方式都没有。这些来稿有的像游记,有的像日记,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少而又少。
“学校在对外宣传上有要求,并且每天都需要报送信息。”福州一所高校的学生记者小黄参加了在闽北举办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他的任务就是给实践队写稿、投稿。他坦言,从新闻报道角度看,自己所在的实践队搞的活动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几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拿着血压计去帮乡亲们量血压,有一个同学专门负责拍照,然后由我配上文字说明发给各媒体。”
小黄告诉记者,出发前学校给各实践队发了一本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规定“各学院、各实践队自行将稿件投送至校外媒体,校级及以上队伍至少有一篇报道稿刊登在报纸或有影响力的网络上”,要求每支实践队至少上交3篇800字以上的通讯稿、5篇实习日记(须附上不少于50张照片及5分钟以上视频),“重点实践队的新闻通讯稿要求至少1篇刊登在校外报刊上”。各队稿件被采用的情况“将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手册还附上了福建省内各主要媒体及中央媒体驻闽记者的联系邮箱。
据了解,不仅小黄所在的学校如此,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的宣传考评机制。因此,一些实践队不是把心思用在实践效果上,而是把精力花在制造宣传效应上。福州某高校一名学生曾经给当地媒体记者打电话许诺“如果能帮忙登报,我们会拿些钱给您意思一下”。而本报记者也曾接到厦门某大学的学生来电,询问“全程报道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多少版面费”。
由于多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缺乏新意且不够深入,千篇一律的活动稿很难被校外媒体采用。于是有的同学便尝试通过淘宝花钱刊发稿件。据透露,只要在淘宝上搜索“新闻稿发布”,便可找到卖家,付费后即可在相应的网站上刊发宣传稿。“花一点活动经费就能解决宣传问题,很划算。因为学院规定,没完成宣传任务的队伍在报销活动经费时要扣除1000元”。一位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花了360元在网上买稿才完成了宣传任务。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公共教育管理系主任赵容副教授表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出现“重宣传,轻实践”甚至为宣传而实践的本末倒置现象,与某些高校给实践队下宣传任务有关。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回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专业与实践地的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才可能真正受基层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