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成语大会亚军邢正:逆袭源自积累

不焦虑、不抱怨,也不放过每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

实习生 卢禹弛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18日   12 版)

    邢正最近突然火了。

    在上个月央视刚刚结束的《中国成语大会》上邢正获得了亚军。一下子,这个就读于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公管132班的年轻人,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很多爸爸妈妈级的观众成了邢正及搭档徐源的忠实粉丝,更有女网友称自己的妈妈让“找男友就要找这样的”。

    其实,邢正早在电视上露过面了,高三时,经学校推荐,他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综合知识竞赛类栏目“SK状元榜”,并获得了两期冠军。

    不过频频在竞赛类节目中获奖的邢正并不是一个“学霸”,一口纯正“京腔”的他在谈笑间时不时会透出有如马三立的幽默。

    从邢正的简历看,在北京郊区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他并没有来自顶尖名校,也没有众多名校学生身上带着的那股“劲儿”,但就是这么一个没有辉煌背景的大男孩,却在嬉笑之间一次次实现了逆袭。

    成语大会:打败众多清华北大才子

    邢正参加成语大会也挺偶然。

    今年年初,一位在“SK状元榜”栏目组做志愿者的同学给邢正打电话,推荐他参加成语大会。犹豫了一阵,邢正决定试一试。“说不定还能碰到一些高手名士,跟他们学习学习。”

    从他报名到海选只有一周,而这时候大多数选手都已经准备了半个月。邢正报完名发现,所有的选手人手一本成语词典,于是坐地铁直奔西单,买了词典后到学校把自己作为班长承担的工作处理完,开始备战。

    一周后海选,邢正顺利过关。

    邢正在成语大会上一路过关斩将在旁人眼中就像一场“逆袭”。因为仅从邢正的求学经历来看,他实在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邢正介绍,海选的时候,后台净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有的还是博士生,而且不少参赛选手就是古汉语专业的,看着这样的对手,邢正自己心里也打鼓:“我一个北京建筑大学学公共事业管理的,哪能比得了他们!”

    可后来,这些看起来很强的对手都一个一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看好自己的邢正却一场一场地赢了下来。

    说到自己的逆袭,邢正本来就有几分笑意的眼睛更是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其实,这种轻松的背后是更多的勤奋。刚刚海选完时,一个比邢正早半个月开始准备的选手,看着邢正手中的词典非常惊讶:“你这词典里的重点词怎么都划完了(表示都已看过了)?”同样一脸惊讶的邢正说:“我那天报名看你们都已经看了,还以为我比你们都慢了呢!”

    大概就是这种即使落后了仍然不放弃的努力,让邢正能走得更远。

    “只要带字的我都能看”

    很多人都津津乐道邢正与搭档徐源在成语大会上的默契配合:邢正用“近路”让徐源猜出了“终南捷径”一词,徐源用“武汉”让邢正一下反应出“杳如黄鹤”;面对“颠扑不破”一词,邢正只说了“真理”二字,搭档徐源便心领神会;描述“作法自毙”时,邢正一句“老道念咒,本人死了”逗笑全场。

    不少人好奇:能进入总决赛邢正到底背了多少成语?

    其实,成语大会录制阶段,所有选手每天都抱着成语词典强化训练,邢正也不例外。

    成语大会表面上考的是成语,其实考得更多的是隐藏在成语背后的知识。所以,真正让邢正脱颖而出的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功夫,而是经年累月的阅读。

    邢正小时候,他的父母不苛求他必须学好哪门知识,也不限制他买书、读书。

    初中时,他每学期都要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每次花上几百元钱,背满满一书包书回家看。

    就这样邢正一直保持着随心所欲阅读的心情:从儿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到《道德经》,再到《欧洲史》。大量的阅读使他不仅形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只要带字儿的就能让我安静下来读下去。就连《中央文件汇编》我都能看进去。”邢正说。有一次,学校为拍毕业季的宣传照,叫他和几个同学帮忙,他第一个出镜,造型就是“看书”,于是,他随手拿起一本书便读了起来,40分钟过去了,其他几位同学都拍完了,摄影老师也转向别处取景了,他那本书也看完了。

    邢正推崇“看书一定要看原著”,只有自己对原著有了切身的了解和看法,再去看市面上找那些解读的书,才有辩证分析它们的能力。

    邢正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觉得特别棒,“百看不厌”。但是,当有一天偶然翻看了原著才发现,电视剧和原书比较不仅有所简化,而且还有电视艺术的再创造在里面,“明清章回小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只有在原著里才能看到当时社会的缩影,才能了解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和批判。”那时候,家里人规定他每天必须早睡,于是,邢正便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完了人生中第一部原著。

    邢正对书非常痴迷,但有一类书是邢正坚决不看的——网络小说。“一天写好几万字,有量必然无质!”相比起来,他更喜欢纸质的书籍,“不是我保守,有一些东西永远不会被代替,比如白纸黑字”。

    “身边到处都是学问,你不学,我学,我不就比你强了嘛!”

    除了痴迷书,邢正还痴迷传统文化。

    邢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源自一次偶然间看了百家讲坛中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便让他喜欢上了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

    采访邢正时,他特意把采访地点选在了学校里装修考究的四合院,这里的卷轴是邢正很喜欢的东西。打开一卷卷轴,从笔画到印章,邢正看得非常仔细。

    不少人经常纳闷邢正脑子怎么会装下那么多的东西,“身边到处都是学问,你不学,我学,我不就比你强了嘛!”说到这里邢正嘿嘿一乐。

    邢正大学中的第一门选修课是“篆刻”,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人是“最讲究规矩的”,运刀的方法、文字的布局等等都有讲究。他觉得现在好多标识在设计时为了与传统文化扯上关系便模仿印章,但有些因为没有真正弄懂篆刻中的规矩,让内行人一看就觉得不伦不类。

    他还爱收藏折扇,因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不仅扇骨工艺精美,扇面还可以汇集书法、绘画、篆刻等其他文化精髓。他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篆刻技艺纯熟,展开一张扇面,全都印上自己刻的章,到时候就可以给人一枚一枚地讲每个印章背后的故事,“特别有成就感!”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得不到,甭抱怨”

    传统文化不仅让邢正在成语大会中脱颖而出,而且还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觉得有些古语可以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提醒自己,比如《周易》中的“月盈则食”,《老子》中的“祸福相依”。

    于是,邢正慢慢形成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

    邢正在北京建筑大学上学,经常被不了解他的人误认为是理工男,他其实是一个“历史好、数学差”地地道道的文科生。甚至在高中时,因为偏科严重,总被扣上“偏才、怪才”的帽子。

    正是这个偏才的帽子让不少人觉得邢正的才华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容易被埋没,但是,邢正依旧参加高考,平静地走过来。“我倒不认为在国内有什么不好,北京建筑大学这也是北京的老学校了,首都的重大工程,都跟我们学校沾边,挺好!”

    这种顺其自然让邢正多了几分不纠结的淡定。

    高中时,邢正参加北京市中学生业余党校暑期集中培训。抱着学习的心态他参加了学习研究部部长的选拔,当时参选有很多来自名校的学生,各方面看,邢正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抽签演讲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抽到第一个发言,因为第一个发言不仅准备时间短,而且缺少可以借鉴的前例。恰恰邢正抽到了1号签,把得失看得比较淡的邢正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地进行了发言,结果,没有什么优势的他最终得到了团市委的任命。

    邢正觉得自己得到的东西是实力的证明,得不到的肯定是自身还有不足,“甭抱怨!”

    正因如此,邢正不放过每一个拓展自己视野的机会。除了学校开展的讲座,他还自己在网上搜索感兴趣的活动参加。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会,很多学生觉得这样的讲座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给自己带不来实际的好处,所以根本不去听。“你知道外面演一场门票多少钱?还不去听听!”每到这个时候邢正总是为身边的同学惋惜。

    “现在人太功利了,只想得到那个结果,但是重要的过程却给丢了。”邢正说,以前的人做学问,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就把整本书都看完了,除了想了解的东西之外,无形中还积累了其他的知识,现在技术发达了,在网上一检索,想要的东西就出来了,但是触类旁通的过程没有了。

    “经历是最重要的。”邢正说。

成语大会亚军邢正:逆袭源自积累
上海交大发布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高考状元学习经 优秀生共性是坚持
美国大学教材又贵又难买 怎么办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