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8月17日电(记者沈梦菲 李润文)提到联合国,吴琰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高耸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外交官们正襟危坐的联合国大会和硝烟弥漫的安理会。用一个时下流行的词概括,就是“高贵冷艳”。
“联合国好像离我的生活很远,它和年轻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该怎么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吴琰通过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的选派,参加了8月16日下午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活动。
下午1时多,吴琰赶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会场时,能容纳200人的会议厅已经几乎找不到空座了,还有不少人站在过道上。其中,有异域面孔的外国青年组织代表,有穿着青奥会制服的志愿者,更多的是年轻的大学生。有人站在门口,举着相机等候潘基文的到来。
这是今年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蒋舒雨第二次见到潘基文了。第一次见面是在她大一去韩国参加全球模拟联合国大会时。之后,她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秘书长,也担任过其他学校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指导,今年11月还将担任英国牛津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联合国”是她大学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在很多人眼中,联合国是‘高大上’,但我觉得联合国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于援助和发展的关注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大二那年,蒋舒雨到访过柬埔寨的一所孤儿院。那里房子破旧,没有水电,到处都是苍蝇,唯一的饮用水来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赞助打的一口水井。这给了她很大的震撼。
潘基文在演讲中提到,他十几岁时受邀去美国参加红十字会组织一个项目。那时候他问自己,要做什么,能够为国家做什么。当时韩国非常贫困,他觉得需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情。这个梦想改变了他的命运,促使他从此投身到外交和公共事业中去。
“所以,我愿意相信联合国会让世界更美好的。”蒋舒雨即将去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深造学习,专业是国际发展。尽管还未入学,她已经向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实习申请。
“大学时选择了国际政治专业,一心想当外交官,但是联合国让我在国家间政治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我希望自己能给贫困地区的人们带去一些改变,因为潘爷爷今天也说到了,联合国的首要目标是‘Better For Al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任杰曾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发现一个网页游戏。游戏中,每答对一道词汇题,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就会向饥荒人群捐赠出10粒大米。
任杰把这个游戏推广到了学校的社团文化节。短短半天时间,他在校园广场架设的电脑周围一直围着玩这个游戏的同学。他估算,几个小时里拼对了几千个单词,得到的几万粒大米应该也有几斤了,能为一个贫困家庭解决几天的伙食。
“在秘书长任上,潘基文愿意放下身段儿,通过社交媒体和青年互动,让我们觉得联合国是在实实在在地帮助世界。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段电臀舞视频恶搞美国窃听门,真是善良又可爱的老人家。”
北京大学学生潘援在参加完对话活动后,不仅与任杰有了同样的想法,还“与潘基文秘书长攀了个‘亲戚’”。
对话活动中,潘援幸运地获得了一个提问机会。“既然秘书长一开始调侃自己长得像都教授,那我在提问前也斗胆调侃了他一下,我说我姓潘,与秘书长的姓是一样的。”
潘援的调侃让潘基文笑得很开心。“潘这个姓在韩国非常罕见,而在中国将近有400万人姓潘。中国有很多姓潘的人给我写信,寄明信片,所以请代我向您的家人致以问候。”潘基文说。
外交学院学生李松原本准备了一个问题,可惜没有机会提问。不过,潘基文在回答一名新加坡国际组织代表提问时,也给了李松想要的答案。
“年轻人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同情心。同情心应该是年轻人应有的特质,应该用这种同情心实现全世界的发展目标,联合国的发展目标。没有人应该落后,所有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潘基文在呼吁中国青年放眼世界,而不是只站在本国角度去思考问题时这样说,“作为普通人,作为世界公民,我们都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成为一个世界公民,有同情心、有热情的公民。”
李松现在所学专业是外交学,专业方向是国际组织,当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是他的志向。他认为,对联合国的了解和研究让他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认识到这个世界体系是如何运行的。
“今天和潘基文秘书长的交流,让我更加感觉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并不是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是我们的邻居,对邻居所发生事情,我们怎么能置之不理呢?联合国,正在把我们这些公民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