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温岭52辆校车沦为公厕”成为热点公共新闻。
媒体报道称,这些校车是安徽驻台州商会投资约2000万元,为解决民工子弟学校“接送难”购置的,不求盈利。但“因为无法通过当地教育部门的审批”,被闲置至今。
“校车抛荒”事件中,是否存在猫腻?教育部门为何不给运营许可,而让校车闲置?这批校车将怎么处理?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方。
温岭市教育局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应说,在安徽驻台州商会购买校车之前,就已经告知对方,当地校车市场已饱和,没有购买必要。
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天联系到了温岭市政府外宣办。外宣办工作人员回应,目前政府正在联系周边县市,希望能够帮助处理这批车。相关信息已披露在温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温岭发布”上。
随后,记者在此认证微博上找到了一则名为“52辆冒牌‘校车’的来龙去脉”的长微博,发布时间为8月28日下午1点。
在该微博中, 温岭市教育局负责人质疑了这52辆车的“身份”。他表示,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校车是指依照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而这家公司并未取得相关许可,相反还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行为。
据该官微叙述,2013年7月,安徽驻台州商会的负责人与温岭市教育局商议,希望成立“温岭市校车服务有限公司”,解决当地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上学放学的接送问题。随后,商会送交了一份《温岭市校车服务有限公司可行性报告》。
温岭市教育局称已于当年8月作出决定,认为在该地成立“校车服务有限公司”条件不成熟,并将这个讨论结果明确告知了申请人。
温岭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专门负责校车安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安徽驻台州商会是在市教育局告知没必要购买的情况下,买进的这52辆车。”
“当时他们跟我们谈到了具体收费,每学期所有校车向学生收费12万,市政府再补助12.8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温岭民办学校的校车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加之经济转型后,该地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也随之减少,再加上划分了学区,限定了就近入学,所以也就不再需要校车。
“我们现在不是用不了,而是校车过剩。”曙光小学校长邢文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校是温岭市的一家农民工子弟小学。
邢文坛说,该校目前有4辆校车,上学期该校有学生826人,报名使用校车的有276人。“这学期学校目前只有500多人,报名使用校车的,有100人左右。”
“我们是个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有900多个学生。上学期这里进行了‘三拆一改’建设,关闭了很多中小型鞋厂,务工人员少了,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少了,所以,学生也减少了。”邢文坛回忆,去年7月,温岭市教育局召集9所当地学校的校长,就是否还需要校车进行了座谈,曙光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我们学校,还有大溪星光学校、横峰博文学校、世贸学校等,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邢文坛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经市教育局和市交警大队批准后,购进了四辆校车,但是这学期,他已经向这两个部门报备,要停止校车接送。
“运营成本太高了,校车价钱高,都是经过市交警大队批准合格的车,驾驶员是驾照等级最高的驾驶员,工资也相应高。还有车子的燃油费、维修费、商业保险费等。”邢文坛说,“现在收不到学生,一个车子几十万在那里放着,实在是运行不了的。”
“那你们报停了,学生上下学怎么办?”记者问。
“我校学生总数不多。”邢文坛表示,“据我所知,博文学校和我们一样校车过剩。”
截至发稿前,中国青年报记者拨打安徽驻台州商会会长李仁义的手机号,无法接通。本报将对此事持续关注。
本报北京8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