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化解袭击事件造成的“安全焦虑”

王钟的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07日   01 版)

    刚过去的8月,因多起女大学生遇害事件,被称为女大学生的“8月劫”。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有:重庆邮电大学女生高渝搭错车后,车主将其杀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女生王金芳在办事途中遇害;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后惨遭性虐……进入9月,还发生了携万元现金返校的张琳琳失踪案,公安部打拐办主任已在微博确认张琳琳遭抢劫遇害。

    为何女大学生频繁成为犯罪分子袭击的对象?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比如,她们刚脱离父母监管,开始独立自由活动,但是没有足够保护自身的能力;比如,学校和家庭的安全教育不足,没有太多实用性强的安全技巧;再比如,女生身单力薄,遭遇不测难以抵抗……针对这些,学校和社会应该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让女大学生有更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看到,因袭击事件产生的“安全焦虑”,也有不容小觑的心理杀伤力。

    安全感缺失的一大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社会上流传的许多安全防护信息是错乱的。因为安全事件造成恐慌,导致女大学生不必要的自我行为限制。比方说有人搭黑车被害,独自出门办事被害,就可能有女生不敢一个人坐出租车,害怕独自出门办事。而女生遭遇性侵事件时,也经常因为舆论对凶手凶残的渲染,不敢有技巧地反抗,甚至事后不敢报警。

    信息不对称的另一形式是谣言的流传。以北京地铁为例,这些年时不时传出女乘客被人下迷药尾随的谣言,有网帖就号召女生不要独自坐地铁,甚至还有地铁乘客怀疑被下迷药报警,警方调查后,报警人承认是看到网上信息后“过度紧张”。

    这些安全谣言捕风捉影,却又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刺激着女生本就脆弱的安全感——她们不仅是此类谣言的受害者,因缺乏谣言辨识能力,也经常成为谣言的传播者。那么,如何在培养实用安全技能之外,化解无孔不入的“安全焦虑”?

    有必要破除“女大学生”这一身份标签的心理暗示。目前,国内很少有科学统计数据证明,在校女生比男生面临更多安全风险,安全问题其实不分性别。强化“女大学生”这一标签,反而容易使有预谋的犯罪分子找准施暴对象,所谓“柿子挑软的捏”。这段时间有人把关闭涉黄网站和女生遇难案增多联系起来,更属于对“女大学生”的不当联想——网络监管措施是否得当,与实体犯罪率是否上升,是两回事。

    除了新闻媒体的个案曝光,公安机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安全事件的全面通报,也是化解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必要手段。生活中我们常有“谣言走得比真相快”的经历,这是说真相往往因为“平淡无奇”,在传播效率中不敌谣言。因此,真相只有不断被披露和重复,才能缩小谣言的生存空间,帮助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防范能力较低的群体,消解因个别袭击事件形成的“安全焦虑”。

    面对潜在的安全危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都是不适宜的态度。前者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恐慌,后者是一种缺乏教育的鲁莽。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就是摆脱“安全焦虑”,善于估计和判断身边的安全形势。这需要每一个人心中有一幅准确无误的“安全地图”。

北大新生报到 农村籍学生比例创近年新高
习近平向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致贺信
奋战在废墟上的“乌蒙铁军”
“偏门”项目成为浦东共青团重点工作
80后核雕师卜云鹏:老手艺新传承
化解袭击事件造成的“安全焦虑”
鲁甸地震灾区学生中秋节前吃上月饼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