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中国青基会构建灾区应急救援“抗震希望小学”模式

实习生 章正 本报记者 李立红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08日   01 版)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欧阳庭博6点钟就起床了,穿上学校新发的白色礼服,顾不上吃早饭就来到学校。作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镇的一名小学生,升入小学五年级的他,非常兴奋,不仅因为他是开学第一天的升旗手,还因为他们能在新建成的板房教室上课了。

    这个新建的“抗震希望小学”里,有新书包和学习用品,有实现了“电气化”的学校新食堂,还有新来的社工哥哥姐姐……这一切,都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在第一时间给孩子们“置办”的。

    不断满足灾区学生个性化需求

    “鲁甸地震发生后第二天,我们就进入灾区了。”首批进入灾区的中国青基会工作人员严实介绍说,他们用骑摩托车加徒步的方式调查震区的灾情,为之后快速建设“抗震希望小学”作前期评估。

    8月9日,建材就从四川调运过来,按照抵御10级地震的标准开始建设板房教室。由于鲁甸县昼夜温差较大,板房加了高度,也增加了厚度。仅龙头山镇中心小学一地,就建设了20间板房教室,一共1200平方米。

    谈起“抗震希望小学”的由来,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回忆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就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搜集信息,发现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楼前的彩条布棚子里值班。一问才知道,马上就要中考了,不少孩子偷偷地进入危楼抢课本复习。

    “事实证明,对灾后余生的青少年来说,有个安全的学校尽快复课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应对这一需求,救灾部队搭建的板房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就很快联系厂家根据学校的需求订做。”涂猛说。

    中国青基会的这一灾区救援新思路,在玉树地震救援时取得了新进展,当时,青基会团队不到71个小时就搭建起板房学校,这也是玉树灾区重建的第一个新建筑。

    “满足了学生的上学需求之后,进一步的现场调研又发现了新问题——对不少灾区家庭而言,孩子上学成为很大的负担。”参加过芦山地震救灾的中国青基会学生资助部部长盛园园说。

    从芦山地震开始,在第一时间建设板房教室的基础上,中国青基会又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资助。给予重灾区的每个小学生1000元、中学生3000元、准大学生5000元资助,这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

    学校建起来之后,社会工作者也随即入驻,为孩子提供长期的陪伴、信心重建服务。“希望社工”项目的负责人谢缘介绍,汶川地震后,社工组织与中国青基会第一次合作,采用了个案小组和社区对接的方式,帮孩子逐步实现助人与自助。芦山地震发生后,各方面对社工的定位就更加清晰了,并开始探索助人互助。

    鲁甸地震发生后,社工组织对工作的定位进一步“微调”,开始关注让孩子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做一个能够助人的人。社工们尝试招收一些10~14岁的本地小志愿者,让他们在完成力所能及事情的基础上,从灾区的“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

    “我觉得付出也挺快乐的,跟着社工哥哥们学到很多东西。”小志愿者段兴说,她开学就是初三的学生,鲁甸地震发生后的暑假她就没有闲着,跟社工一起进入受灾群众安置点,向大家宣传灾区环保和防疫知识。

    “经过几次大灾的考验和历练,鲁甸地震救援的工作,中国青基会应对起来就比较娴熟。除一些常规项目外,我们还把希望工程‘快乐音乐’项目也融入其中。”涂猛举例说,受损比较严重的龙头山镇光明村小学原本有一支鼓号队,建制非常全,但由于房屋倒塌,乐器压在了下面,中国青基会就决定给龙头山4所小学配发35人建制的乐队,包括鼓号和服装,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尽快从灾难的阴霾中走出来。

    目前,针对灾区青少年的需求,板房学校、学生资助、希望社工、希望厨房、快乐电影、快乐音乐等6大类项目,已经形成了中国青基会参与救灾的组合拳。

    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汶川地震之后,随着大众对公益组织关注度的提高,对公益项目的实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公益组织也常会遭遇误解。

    “灾区的实际景象与公众的想象可能相差很大,但是让公众现场目击实况并不现实,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副作用’。”涂猛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试着予以解决,“受益人和捐赠方信息完全对称起来,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多做一些工作,实现信息优化处理。比如,请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向他们介绍我们公益项目的流程和细节,让他们从‘不解’变为‘理解’。”

    从1992年开始,中国青基会就开始尝试“一助一”的制度。比如,小学生获得的资助,不管是大型企业的捐款,还是通过腾讯等网络途径捐助的“散户”名单,中国青基会都全部公开。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捐助亦如此,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国青基会的官方网站上查到名单,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看到受助孩子的生活状况。

    来自湖南的捐助方代表胡勇表示,他们选择与中国青基会合作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在于中国青基会的团队非常专业,另一方面是中国青基会给予企业捐助方选择的空间。这次鲁甸地震,他们向灾区捐助了3套希望厨房的设备。其中,企业根据学校的地域食材情况,捐给学校各一套土豆脱皮机。捐助采用“标准+自选”的方式,标准的捐助之外,企业还有很多自选的空间,这样捐助对学校而言更加实用,也提高了捐助物资的使用效率。

    “汶川、玉树、芦山和鲁甸4次地震的救援工作,都有公益组织参与的身影。不过,不管是社会舆论还是公益组织,我们都在探讨公益活动的效率和公平之间该如何平衡,如何设计制度。”中国青基会副秘书长王旭东坦言。

    “抗震希望小学”新模式如何逐步完善

    中国青基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从不完善到相对成熟,经历了诸多磨砺。与此同时,慈善组织的自我定位也逐步清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中国青基会更多时候扮演着“神经中枢”的角色,除了挖掘孩子的需求,还要寻找捐助资源,将公益的“供给—需求”对接起来。

    龙头山镇中心小学陈芳老师觉得,中国青基会的工作人员非常“懂”学生,她说:“我们中心校有14个点校,考虑到冬天天气较冷,中国青基会除了给我们建设板房学校外,还为学生准备了4000件羽绒服。”

    来自另外一所山区小学营盘小学的校长冯忠雕谈及与中国青基会的合作,则深有感触地说:“中国青基会进入学校与我们多次沟通对接,最后了解到学校最紧缺的是电脑,很快捐助了30台笔记本电脑,让学校拥有了第一个电脑教室。”

    中国青基会通过搭建桥梁,让公益信息在受助者和捐助者两者之间对接起来。“形象地说,我们现在是边跑、边‘开枪’、边呐喊。学校在灾害发生之后,应该如何重建,拥有何种配置,我们在第一时间总结提炼出一套标准的流程,让服务更加专业化。这就是我们正逐步完善并展示给社会大众的灾区应急救援‘抗震希望小学’模式,作为公益组织和政府未来在灾区助学的一种‘靠谱’的选择。”涂猛说。

    当然,中国青基会与地方政府在灾后学校重建合作时,也尝试“开出”了自己的条件:第一,必须要理性规划,农村学校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学校能抵抗住8级地震,一般而言,不允许建塑胶跑道、游泳池,不能成为超高标准的“豪华”学校;第二,在救灾项目上,可以考虑基于“官民并举”,也就是中国青基会建设学校的同时,政府也要配套一定的资金,确保资金花到刀刃上。

    据中国青基会透露,未来将在“抗震希望小学”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让学校既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也是一个公众参与公益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社会资源能够“驻”进来,改变“一次性”捐助的弊端,帮助孩子长期地改善学习条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中的中秋假期
中国青基会构建灾区应急救援“抗震希望小学”模式
深圳出台行政审批“明细表”和“对账单”
做有“文艺范儿”的科技工作者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闭幕
徐公安:放弃生意 专注公益
浙江嘉善:教师流动带来教育均衡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