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灾区老百姓的“主心骨”

——记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下)

向辉 凌涛 杨佳燕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08日   02 版)

    8月3日,突如其来的鲁甸地震,给乌蒙山区人民群众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危急时刻,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这支官兵胸前挂着党徽胸标的“乌蒙铁军”,第一时间抵达牛栏江堰塞湖两岸,与当地党员干部共同携手,共抗天灾。

    大灾面前,他们同心共举一面旗,把灾区群众安危放在心头,在救灾一线当先锋、打头阵,成为灾区老百姓的“主心骨”。

    哪里有险情,就赶赴到哪里

    “政委,当前受灾最严重的王家坡、大坪、大弯这三个村(社),需要重点搜救!”云南省鲁甸县火德红镇党委副书记王辉急匆匆地报告,该团朱政委当机立断,将原来四组兵力调整为三路,朝受灾最严重、搜救时间最紧迫、情况最复杂的三个灾区进发,当天,抢救重伤员15人,转移被困群众306人。

    地震发生近48小时后,正在灾区128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搜救的该团官兵,突然接到指挥部的通报:“堰塞湖上游可能还有幸存者,但救援难度非常大!”

    接到任务后,朱政委立即与鲁甸县副县长胡小兵共同商议,从二营调遣20名官兵,从地方调集挖掘机3台、推土机两台、吊车两辆、冲锋舟两艘,作为第一支挺进堰塞湖的力量,向李家山堰塞湖挺进。

    然而,队伍行进到距离堰塞湖3公里处时,道路垮塌,交通受阻。

    “下冲锋舟,上堰塞湖,时间不等人!”“党员们,跟我上!”随着团参谋长姜亚新一声令下,军地20余名党员紧跟而上,见此场景,周围的群众也纷纷靠了上来,交叉分组携手并肩扛起1吨多重的冲锋舟,艰难前行。

    3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40分钟,等把冲锋舟抬到湖边时,每个人的肩上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血印。

    这时,眼前的一幕让大家都惊呆了,堰塞湖上漂浮物时隐时现,左右两岸峭壁上飞石滚落,打得湖面水花四溅。

    “所有人穿好救生衣,我同胡副县长一组,先前探路,其余人员坐第二艘冲锋舟间隔100米跟上,如有险情相互支援!”看到这样的场面后,朱政委果断决策,灵活指挥救援队分组前行。

    军地党员规避了一次次险情,第一时间在堰塞湖上打通了一条长16公里的生命通道,为后续部队堰塞湖排险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并成功营救转移出16名被困群众。

    哪里有急需,就冲锋向哪里

    地震发生后,广大军地党员舍小家、顾大家,携手并肩,共战天灾。

    家在震中龙头山镇的该团战士党员余才皓,地震中有3名亲人遇难,母亲也身受重伤,但他把家庭悲痛埋在心里,始终冲锋在一线,两次累得晕倒在抗震救灾一线。所在的村党小组组长张天恩知道他的事迹后,感慨地说:“小余就跟我儿子差不多大,他家受重灾,亲人遇难,却在我们这里拼命救灾。看到他,自己多休息一分钟都感到良心有愧。”

    “乐红镇、翠屏村告急!急需补充物资。”8月8日上午,接到指挥部命令,姜参谋长挺身而出:“组织指挥我有经验,让我来带队!”他迅速抽组10名党员驾驶员,成立运输突击队出发。一路上冒着塌方、滚石的危险,闯过一道道险关,第一时间将帐篷、米、油等10余类180余吨救命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8月9日15时30分,火德红镇李家山村突降暴雨,被震裂的山体随时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联合党总支决定立即转移周边群众,5个党支部、20个党小组、278名军地党员组成突击队,在朱政委和李家山村肖书记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动员,成功将72户332人转移至3公里外的安全地带,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生死时速”。

    哪里有困难,就战斗在哪里

    “开学的时间眼看就要到了,临时住在学校的800多户父老乡亲该怎么安置呀?”8月10日,在规划安置受灾群众分析会上,火德红镇党委书记臧尔方表情凝重。

    “乌蒙山区百姓就是我们‘乌蒙铁军’的亲人。请放心,我们会义不容辞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听到群众安置有困难后,朱政委立即站了起来,用坚定的话语作出承诺。会上,双方反复协商,达成共识,按照“建设示范、逐步推进、全面辐射”的思路,先建好一个社区,让受灾严重的李家山村群众先住进来。

    朱政委、肖书记两个人分工协作,说干就干。“书记你负责带第一队人平整场地,我带其他同志前去搬运帐篷!”

    勘察地形、平整场地、搭设帐篷……8月14日,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住进帐篷,二营组织200余名官兵昼夜奋战,饿了啃口干粮、困了就地打个盹儿。经过连续48小时的作业,功能完备的红旗社区建成,保证了40多户群众当天就有帐篷住、有净水喝、有热食吃。

    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村民李秀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我们无家可归时,是党派来的子弟兵给我解决了住处,还为我们保障热食,真是暖心窝窝啊!”

广东大调研:直接联系和服务青年的金钥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生长于中国土壤
灾区老百姓的“主心骨”
浙江评选“最美浙江人——2014青春领袖”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成立
徐公安:放弃生意 专注公益
第九集:晋西北破袭战
做有“文艺范儿”的科技工作者
中国青基会构建灾区应急救援“抗震希望小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