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武晓妹:将逆境作为自己最好的大学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09日   06 版)

    1991年,武晓妹出生于安徽定远一个偏远乡村。母亲身患癌症,父亲打工在外,至今仍家徒四壁。

    2007年,怀揣万元借条,她来到合肥工业大学,开始大学生活。她将学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打工,做家教、发传单、卖奶茶以及做收银员、服务员、理货员。

    或许没有同学独自住过空无一人、下雪断电的宿舍楼,她住过;

    也许没有同学在除夕夜通宵在酒店服务客人吃团圆饭,她做过。

    她不知道每月有固定生活费是何感受,总是要思考该去哪里挣每个月的生活费,同学称她为“打工帝”。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每年都能拿到奖助学金。2010年她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借助国家资助和勤工俭学,她入学后未向家里伸过手,还清了入学的欠债。2011年,她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成为本校的免试研究生。

    武晓妹将人生目标定位为一名社科研究员,并一直为之努力。

    大三开始,她就在全国“双优”教师檀江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跨入科研殿堂,先后参加了5项省部级课题:

    她以学生研究员身份,参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研究和“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建设;

    她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优化与改革创新模式探索》入选“高校社科文库”;

    她参与的《中国文化概论》为省规划教材;

    她在中文核心期刊《理论导刊》发表篇首论文《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的有机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启示》,获得多家媒体转载。

    在迈向科研的崎岖征途上,科技创新一直是武晓妹的最爱,她对徽文化情有独钟。

    她参与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获大学生省级“挑战杯”特等奖并以“优秀”结项,她还承担了3项校创新计划项目;她主持完成的“白鹿洞朱子问对”、“康熙与梅文鼎的科学对话”分获省第二、第三届“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凭借优异的科技文化创新成绩,她获邀参加“第五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和第四届全国“徽文化”研究生暑期学校,她甚至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武晓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一线和社会弱势群体怀有深情。秉承社工专业“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和校“青志联”资深成员,她长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其身影遍布市内无数的残疾人中心。经过几代学子的传承延续,爱心助残已成为合肥工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连续4年组织、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宣讲服务团、绿色低碳农业调研服务团、农业科技信息调研服务团等省级重点团队。2013年7月,她申报全国重点团队“赴安徽定远‘我的中国梦’理论宣讲服务团”获批,该团队活动受到多家媒体的持续报道。

    武晓妹获评2012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媒体如是评价:“成长在‘家徒四壁’的山村,但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带着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的光环,她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收获了从学业到兼职全方位发展的‘奇迹’。如今的她,已然在‘逆境’这所大学圆满毕业。”

    既有财富只代表上一代的努力,如果不满意自己的处境,你更该利用生命给予的条件,自己改变命运的境遇;既要善于把握改变命运的每一个机会,更应感恩国家对大学生的奖助政策和社会的长期帮助。这是武晓妹的成长轨迹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一起违规补课事件背后的乡村教育之困
西安交大智慧软件带新生“步步入学”
中美专家在京研讨开放远程教育
武晓妹:将逆境作为自己最好的大学
任云燕:土家族姑娘回乡创业记
赵久龙: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