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中,我们所乘坐的越野车徐徐穿过陕西省子洲县淮宁湾乡沙河村,沿着狭窄崎岖、颠簸不平的土路艰难前行。途中一旦遇上车辆,即便是自行车,也要有一方避让方能驶过。在如同“搓板”的路上跋涉了约半小时左右,几乎每个人都被接连不断的急转弯生生甩出了一身冷汗。
这段修在黄土丘陵上的盘山路,着实绕出了18道弯。第一次跑这趟线的师傅说:“要不是车性能好,都爬不上洲17啊!”就在这样一个地势险峻、没啥人气儿的山头,我们见到了五个常年驻守在此的80、90后采气工。
在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第五作业区,洲17集气站是作业区内海拔与产量最高的集气站。这里跃动的蓝色火苗曾点燃了北京奥运圣火,也肩负着“应急调峰”保障首都北京和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任务。
“山高路远,如果人都撤了,生产线上一旦出现状况,很难救急,造成的损失不可预计。”作业五区经理季伟介绍道。
洲17站的技术设备老化程度较高,操作难度大,成了清一色的男子队,气氛也愈显沉稳安静。站长李刚回忆道:“以前有些站上没电视、没网络,俩人值守时,唯一的放风活动就是找个小山头蹲一蹲,看日出日落,一个人逛一圈回来了,另一个人再出去。”
在这个空旷的陕北高原的山头上,寂寞是院子里石头不压着就会疯长的草,是深夜配电室里机器的嗡鸣和偶尔撞到灯上的飞蛾,是值班室里一个人浅浅的呼吸,或许你会奇怪,这一切,经历过都市喧嚣和繁华的年轻人又将如何忍耐与承受?
刚参加工作时,80后小伙儿李刚根本不会做饭,现在却能做出几个拿手硬菜了。同站的90后李宝雄因为吃得多被大家戏称为“粮食终结者”,他说:“在家吃多少都成,吃完还不用收拾碗筷,到了洲17站,在站上轮到做饭,做不好也得做,慢慢就好了。”
每每说起站上略显乏味的生活,这里的年轻人都显得很淡然,“习惯就好”是他们共同的感受。
曾在英国主修奢侈品管理专业的“海归”张磊,未婚妻是长庆的一名普通职工,为了爱情,他放弃了繁华都市,来到洲17集气站,从基层做起,夏天锄杂草、秋天扫落叶、冬天清飞雪,海归变身“农民”和“清洁工”,他笑着说:“不在年轻的时候去艰苦一线锻炼,难道还等老了吗?”
“高处不胜寒”,午时还滚烫的石头路,夜里就只剩下沁入骨子里的凉。昏暗的夜色中,从洲17站的山头望去,集气站的探照灯闪耀着,寂静无声,却拥有无比深沉的、相互守望的力量。
(吉林大学 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