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农村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但近年来各地在打造“清洁城市”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着“清洁农村”——在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农村正在发生变化。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随环保部有关人员考察了浙江、四川等地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情况。
浙江省桐庐县环溪村每户村民都有两个垃圾桶,一个黄色的用来装不可堆肥垃圾,一个蓝色的用来装可堆肥垃圾。该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桐庐率先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每家村民都将自己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再由保洁人员集中回收处理。不可堆肥的垃圾运输到县城垃圾处理厂;可堆肥垃圾利用两种不同方式实现资源利用。在“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再利用方式之一是将烂菜叶、剩菜剩饭、秸秆等垃圾利用太阳能堆肥,耗时较长,但操作方便;另一种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形成有机肥。下一步,有机肥的销路成为当地研究的课题。
当地制定出台《“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考核办法》等文件,对农村卫生保洁按每人每年60元,实行县乡两级财政1∶1配套补助政策,四年来,县、乡、村三级共投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奖励、补助资金达8000余万元。
然而,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村民从意识观念上能够配合。以环溪村为例,该村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督察小组,通过暗访、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庭院整治、清洁环溪“红黑榜”评比活动。由督察小组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综合评定,每季评出10户最清洁户和10户急需改进户,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让大家来晒晒面子,以此督促村民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还有一些地方,建立了湿地池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湿地池是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净化系统,将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池中,经过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吸收,使污水得到净化。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来,四川省丹棱县因地制宜,在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建设沼气池和湿地池,在农户聚居点,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11年以来,分别在顺龙乡、双桥镇的10多个村庄修建湿地池900多套,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石桥乡麻柳村、界牌村建成了日处理150立方米的污水集中处理站,铺设了污水管网,加之人工湿地池建设,使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我们这儿每日可以处理污水80立方米,”顺龙乡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指了指污水处理设施,又指着周围一片村居说,“顺龙乡3000多名居民和周边农民生活污水,全都接进了这个系统,处理出来的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2011年,在顺龙乡虎皮寨村、幸福村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80立方米的污水集中处理站,铺设污水收集管网735米; 2012年至2014年,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丹棱县将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17座,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2660套,实现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