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对话第二届北京国际魔术大会评委会主席、魔术“非遗”传承人秦鸣晓:

“未来将会涌现出一批传统戏法明星”

本报记者 蔡梦吟 北京联合大学 王蓉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19日   11 版)

    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上,大会评委会主席、著名魔术师秦鸣晓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秦鸣晓自幼师从我国戏法大师杨小亭,是清朝“宫廷戏法”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看来,昌平建设“魔术之都”,正是传统戏法复兴的“东风”。

    中国青年报:听说您刚被确定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戏法”的传承人?

    秦鸣晓:其实10年前,就有负责“非遗”申请的同志来找我,说你这个行业马上就要没有啦,申请“非遗”保护吧!当时大家对“非遗”的认识都不到位、不充分,我也一样,以为“非遗”都是老掉牙的东西,快死的人才会要求弄这个,我不弄。

    这几年,我对“非遗”的认识不断加深,“非遗”保护并不是静态的、标本式的。我看到其他一些申请“非遗”的人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相关文化也得到复苏。我慢慢觉得,中国传统戏法的确应该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一部分,甚至是世界“非遗”保护的一部分。历史上,世界魔术有四大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波斯,其中,中国的魔术——戏法、幻术,有数千年历史,博大精深,一直流传至今。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弘扬出去。

    中国青年报:观众平时看到的绝大多数国内魔术师走的都是“欧美范儿”。

    秦鸣晓:是的。有人说看亚洲魔术界,日本、韩国的魔术师普遍比中国强。我不认可,这个说法让我有些心痛。日本、韩国魔术师都是在演洋人的东西,但我们完全可以不走这条路。传统戏法短小精悍,文化韵味丰富,其观赏性绝不在西方魔术之下。

    我们是中国人,要知道我们的根。因为根牢了,才有花朵;只有有个性,才能耀眼。

    中国传统戏法的一些精髓,由于受过去“宁可失传也不轻易外泄”等门户、行班观念影响,今天人们已经见不到了。保密过头就是保守,现在想来,非常可惜。

    我快70岁了。现在成为“非遗”传承人,国家又给了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我的压力更大,紧迫感更强。要抓紧时间把毕生所学和积累的传统戏法记录、整理、传授,让它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留下文字、图像、视频资料,这是第一步。

    中国青年报:现在“非遗”和“生产性保护”这两个词总是连在一起,“非遗”似乎很难脱离产业而独自生存。您认为,应怎样把中国传统戏法和当下魔术产业结合在一起?

    秦鸣晓:说实话,这也是我的困惑所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魔术产业链,但在中国,魔术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既要让中国传统戏法不失精髓、与时俱进,又要照顾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还要面对整个产业环境尚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的确有难度,本届魔术大会上我也和许多专家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觉得,随着整个魔术产业在昌平的孵化、繁荣,未来将会涌现出一批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戏法”明星。当然,这些传统戏法的“代言人”,背后需要专业的团队,打理包括前期宣传、后期包装乃至魔术表演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事宜。

    中国青年报:通过这届魔术大会的探讨,您认为“魔术之都”在完善产业环境上还有哪些突破点?

    秦鸣晓:大会出台《北京共识》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突破。眼下,国内魔术市场对原创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较不清晰;此外,尽管戏法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于现代观众的培养,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北京共识》强调保护原创、培养人才、加强魔术文化普及等,而昌平区政府也明确表示,要对该共识的落实予以全方位的大力支持。我相信,中国传统戏法的复兴和“魔术之都”的崛起,会是相辅相成的。

昌平那些事儿:比魔幻更魔幻
“未来将会涌现出一批传统戏法明星”
房印庭:古彩戏法追梦人
四个老伙计进京看魔术
梁明:有情怀的人,做正确的事
魔术遇上爱心才会有真正的奇迹
毛镇凯的魔术流淌着快乐
哈瑞·维加斯:巴西版的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