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革命老区的莒县,有一个“红色群落”,这就是为数庞大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这个群体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平凡、普通,但汇聚在一起勾画出了老一代基层党员的英雄群像,展现了共产党员的精神本色和永恒品质。
用忠诚诠释“党员”本色
莒县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的老党员最多时有1.33万余人,截至2014年7月1日,健在的987人,其中抗战时期入党的177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810人。他们中年长者已逾百岁,最年轻的也年过八旬,平均年龄87.2岁。他们长期居住在农村,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伸手,过着宁静朴实的生活,并甘之如饴。
这些农村老党员都有着长期艰苦奋斗的经历,具有一些共有的独特品质,莒县把这种品质概括为“本色”精神,即“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
小店镇山疃村老党员薛贞翠因为党的工作顾不上家,丈夫颇多怨言,要求她“要么离婚,要么退党”,她回答“宁可离婚也决不退党”;小店镇盛家垛庄村夫妻老党员盛佃忠、戴还秀,夏庄镇北汀水村老党员肖善有、田香廷结婚前在各自村入党,结婚后仍严格保守党的秘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身份公开,才知道对方是党员。
许多老党员都担任过村干部,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始终把手中权力看作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86岁的卢翠秀目前仍担任龙山镇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是日照市年龄最大的农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已经准备退休的她接受党组织安排,担任村支书。30年来她带领群众治山、治水、修路,好几次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终于将一个烂摊子村治理成远近闻名的红旗村。卢翠秀有个儿子在镇上教书,想让她走关系把自己调到县城。但她一直没有答应。直到退休,这个儿子一直在乡镇教书。而卢翠秀自己,仍然住在34年的老房子里。
以实干锻造“奉献”人生
这些老党员还是用心实干的典范。中楼镇上曹村老党员曹建竹1959年在青峰岭水库大坝合龙的紧要关头,带领群众昼夜奋战,三天三夜不合眼,衣服和鞋子都冻在身上脱不下来,最后晕倒在工地上;阎庄镇爱国村老党员吕鸿宾带头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兴办工副企业,推广科研技术,连续六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夏庄镇胡家孟晏村老党员胡玉亭双目失明,带领村民整山治水,寒冷的冬天光着膀子抡镐刨岭,解决了村民吃不饱饭的问题……
陵阳镇大埠堤村老党员徐文高曾任村支书,上世纪60年代,他带头平了自家祖坟,使村里新增土地近千亩。徐文高有5个子女,县里企业招工先后有5个名额分给村里,他有子女符合条件,但他却将机会全部给了其他人。子女们埋怨:“有个当村干部的爹真是吃亏!”
记者在莒县走访多名健在老党员发现,他们大多生活清贫,但淡泊清静,无欲无求。采访中,老人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感谢党,能活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很知足了,什么要求也没有”。
莒县县委书记刘守亮说,老党员们之所以党性强、私欲少,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是与非、苦与乐的淬炼,在淬炼中不断锤炼意志,在苦难中磨砺出对党的忠诚。
挖掘整理,为纪念更为倡扬
从2007年开始,莒县开始对所有健在的农村老党员逐一面对面采访,实地拍摄影像资料,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抢救性、保护性挖掘整理,征集到近20万张图片、3万多分钟视频资料和大量珍贵文物。
莒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马成俊从2007年开始跟踪拍摄这一“红色群落”,老党员过生日、后代结婚、生孩子、葬礼等等,他都去拍摄,迄今已采访了2000多人。“拍摄他们的过程就是灵魂净化的过程。”马成俊说。
对这些老党员,日照出台了定期走访慰问、房屋修缮等一系列关怀服务措施。除按规定享受每月430元(抗战期间入党)和350元(解放战争期间入党)的补贴外,去年年底,日照市又为他们分别发放1000元和800元慰问金,加上基本养老保障金和民政优抚等政策性补助,目前老党员的补贴年均7000元左右。
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莒县老党员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老党员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显崇高,是新时期开展党员优秀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新华社济南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