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午饭时向我吐槽:他们看好的实习生,一个挺能干的苏州姑娘,最终还是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选择了离开,老老实实地回家做一个“大家都很看好”的公务员。
“知道吗?那姑娘临走前,一个劲儿地跟我说对不起。”朋友又气愤又无奈,恨恨地叉着盘里的炸鱼出气,“你说,生个孩子是用来圈养的吗?”
我无语。倒不是说外企一定要比事业单位好,朋友中做公务员的也不少。我只是很遗憾,看到一个喜欢竞争、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只是因为把自己视为父母的拯救者,就放弃自己的梦想、意愿、判断,以及对于生活的思考——好像一个满心委屈的莴苣姑娘,一脸无奈地被困在高冷的城堡之中,而这个城堡的建造者,却不是童话中的恶毒女巫,而是现实中泪水涟涟的撒娇父母。
记得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父母这道墙,不管你是走出去、跳出去、还是绕过去、闯过去……总之最终都要过去。只有这样,你才能看见墙外的那个更大的世界。”我很喜欢这个说法,毕竟这厚厚的父母墙,最开始并不是为了阻碍我们而存在的。当我们还是一个稚嫩的宝贝,恰恰是这道温暖的墙,在想方设法保护我们不受墙外的风吹雨打。
但父母也的确常常忘记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
就像我的咨询师朋友,正好在这个夏天,离开了工作六年的高校,开始了自己梦想已久的创业之路。现在她每天都把自己累得像个小狗,回家以后还要笑着去安慰“正在生气中”的父母——恰好这些天,她的父母从家乡过来小住,天天都发牢骚,抱怨孩子不听话:“你看看,往年都是你一到寒暑假就回家,现在却要我们两个大老远跑过来照顾你!”
不过牢骚归牢骚,我猜,看到女儿每天从清晨忙到日暮,老人家也应该是真的很心疼。就好像这两天北京阴雨,我也总是催着家中的女儿,赶紧用过膝的中裤换下身上的超短裤,为此引发过不止一次的冲突;然后又不止一次,在摸到她冰冷小手之后狠狠地批评她的“不听劝”;再接着不止一次,因为看到她的一张臭脸而控制不住地生闷气。
大概,孩子长大了,就一定要变得不听话,一定会惹父母生气吧?或者说,当我们长大,父母就一定会变得很固执,没办法沟通吧?
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知道,这个时代很流行去指摘父母的问题。类似的文字,在豆瓣、天涯上处处可见,可是别忘了生活不是“审判台”,就算我们把所有痛苦的责任,都一股脑儿推到父母的头上,似乎也不能让原先的痛苦减轻一些。
相反,我更愿意去相信: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不想让孩子过得好;而是很多时候由于太过亲密,他们会忽视孩子的成长,忘记了当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定义什么是“我的”好日子——简而言之,很多父母只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好的。
所以呢?做自己的判断,用行动去表明态度,最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让父母了解到“我已经长大”的重中之重。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对于已经长大了的我们来说,的确很难一时就得到老一辈人的理解和支持——两代人头脑里有太多的不一样。那就无妨一个人上路好了,总有一天,父母会忍不住感慨:“这臭小子,还真的长大了!”
难道你会希望等到50岁,还在抱怨当初是父母阻碍了你去飞翔? 你自己的勇气呢?
只不过,身为父母这道墙,难免会为孩子的离开而忧伤。我们不要因此就怀疑他们的初衷,也无须担心他们无力承受,等到我们一步一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偶尔回回头,就会看见他们正在远远地,看着我们的身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