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吴宓与陈寅恪》:半世缘,花辞树

本报记者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14日   10 版)

    近日,《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由三联出版社推出,并引发关注。

    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两人缔交于1919年,吴宓在哈佛演讲“红楼梦新谈”,陈寅恪当晚作《红楼梦新谈题辞》诗一首见赠。“文革”期间陈寅恪遭受非人折磨而逝。吴宓亦经受磨难,几年后过世。王国维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即如两人辉煌又凄凉的人生写照。

    1990年代初,吴学昭就曾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撰写了《吴宓与陈寅恪》一书。

    此次增订,实为改写。从篇幅上看,新版从原有的5章扩充到9章。全书字数从12万增加到30万。书中精选了百余幅见证人物命运的珍贵实物图片。该书在吴宓与陈寅恪二人交往的主线之外,也描画了王国维、梁启超等几代知识人的鲜活身影。

    1991年,离休后的吴学昭全力投入搜集、整理父亲“文革”期间的诗文遗稿的工作中。对吴宓与陈寅恪二人的坎坷人生和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经多年准备,才动笔重写“吴宓与陈寅恪”。

    初版本展现的是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在《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中,则扩展了更多的重要内容。如,吴宓在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中,如何筹备并实际主持清华国学院。 

    据书中介绍,1925年年初吴宓应聘清华,受命前往主持筹建研究院。根据校方的主张和个人的见解,他主持拟定了《研究院章程》。对研究院的组织、科目、教授及讲师、学员及研究方法等,均有明确条文规定。尤其是研究方法,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使学员与教授关系异常密切,期以短期内能于国学根底及治学方法,的确有所获。

    该书提到,开学典礼上,吴宓曾发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的讲话,再次明确国学院的地位。吴宓还积极协助校长物色国内著名学者,他曾登门恭请王国维、梁启超。清华聘任陈寅恪更出于吴宓的推荐。

    正如研究者所说,吴宓既是清华国学院实际规划的主要设计者,更是其开办前期的主持者,他的见解和主张,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他的务实作风和实际才干更令今人肃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涉及的中外知识界人士达200多位,作者均一一查考,给出扼要的注释。透过这些简介和内容叙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纪的知识人,正处在一个传统秩序全面崩溃的时代,各种新旧思潮都在竞逐。

    1971年12月9日,吴宓在日历页上写下日记,这一天,他接到陈寅恪的三女儿美延的来信,得知自己日夜思念的老友夫妇早已不在人间,当夜辗转反侧不能入寐,起而披衣伏案,写下日记,直至次日凌晨。这篇日记,为两位一代大才半个世纪的因缘画上了句号。

    该书编辑认为:“望着吴宓与陈寅恪远去的背影,我们似乎懂得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两位先生,面临一系列社会、时代剧烈转变所作出的种种选择与坚守,其实回应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个更为广泛的主题:一是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可能性;二是现代读书人在建立一个学术社会的进程中经历的成功与挫折。”

本报记者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0月14日 10 版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从冷到热有多快
译者解读错失诺奖的4位作家
《吴宓与陈寅恪》:半世缘,花辞树
浮云游子意 细密女人心
《邓小平传:1904~1974》入选9月“大众好书榜”
徐迟诞辰百年回顾《哥德巴赫猜想》
清华大学研讨钱学森教育思想
盗墓小说风潮将重归读者视野
冯忠文结集《牵手集》《敲门集》微信诗
同心出版社推出《新闻78是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