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12日,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成功举办。身穿白绿相间服装的青年志愿者活跃在体育场馆和城市街道,以饱含热情的服务为这座南国绿城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
用笑容融化障碍
广西财经学院教师许莉从小就是个体操迷,能在世界级的大赛上亲眼目睹明星运动员的风采,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3个月前的一次意外令她腿部受重伤,至今行走困难。没想到拨给志愿者的一个求助电话,帮她圆了到现场观赛的梦。
10月5日上午有中国女队的小组赛。早在几天前,许莉就开始到处借轮椅,可直到10月4日21时仍然毫无头绪,她鼓起勇气给大赛组委会打去求助电话。十多分钟后,对方就回电告诉她志愿者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第二天一早,许莉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体育场门前时,已经有两名志愿者在等候了。“老师,我来接你进去。”在志愿者的搀扶下,许莉坐上摆渡车到达观赛区。考虑到观众通道距电梯口比较远且比较拥挤,志愿者还破例让她从工作人员入口进入赛场。
这只是世锦赛志愿者工作中的普通一幕。每天,这些年轻人都会用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服务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为路途较远和时差较大,匈牙利代表团9月24日凌晨抵达南宁时,每一个人都非常疲惫,教练也有些抱怨。在之后的赛前训练中,脾气火爆的教练有时也会因设备故障而发火。但不管遇到什么状况,接待部随团志愿者蒙媛始终保持微笑,耐心地进行沟通。十多天下来,队里的教练和运动员都把她当成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也让蒙媛认识到,礼貌的微微一笑是融化障碍的最好方式。
蒙媛只是世锦赛932名专业志愿者中的一员。其实在选拔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就有近3万人报名参选。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团南宁市委安排了6个不同阶段的培训,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理工作手册,要求志愿者在遇到运动员或他人的服务求助时,杜绝回答“不知道”。在赛前的培训会上,南宁市委副书记李泽勉励志愿者把最美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传递温暖,消除隔阂,把爱不断地向社会延伸,让志愿服务之风吹拂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用服务提升文明
此次世锦赛,团南宁市委除了组织专业志愿者提供高质量的世锦赛场馆核心区域服务,还安排了大量城市志愿者给市民以及外地游客提供便民服务。
今年8月起,南宁市40个志愿服务站全部上岗,开展世锦赛知识宣传、文明礼仪宣传、应急医疗、免费饮水、手机应急充电等志愿服务工作。此外,团市委还组织了以“文明出行”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行人和驾驶人文明出行,提升全市文明交通程度,争做文明有礼南宁人;举办了“绿色出行迎世锦”主题活动,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35岁以下青年发出了绿色出行倡议,每逢周三绿色出行,号召广大市民绿色出行,得到了全市4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数万名青年的积极响应。
之所以每次志愿活动都能吸引众多青年参与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团南宁市委书记、世锦赛志愿者部部长王亚楠看来,这与南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密不可分。王亚楠认为,广泛、长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为“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南宁举办的很多重大活动都能见到青年志愿者热情而忙碌的身影。由团南宁市委负责的志愿者工作部制定了完备的培训计划,让志愿者充分了解服务对象、掌握服务内容和服务技巧。“骨干志愿者培训+志愿者全员集中培训+志愿者岗前培训”立体网络培训模式、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提升了志愿者的素质,保证了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
目前,南宁市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单位达90%以上,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小分队等为主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达50多万人,成为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团市委立足各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扎实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活动,推广实施综合包户、楼门志愿服务等经验,并在社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建立完善志愿者奖励办法、志愿服务嘉许和回馈制度,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嘉奖,并在升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给予优待,逐步建立志愿服务保险制度,解决志愿者的安全保障问题。
本报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郭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