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4时30分,北京市天坛东门附近一片城市绿地上的笼式足球场内,一群孩子正在欢快地踢球,他们都来自附近的社区,因为这是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面向辖区居民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小冠军俱乐部。“离家近,又有专门的教练指导,而且还是免费的。”几位家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这种公益性的青少年足球活动让家长放心,很受欢迎,但这样的活动还是太少。
南旭霞的儿子正上小学六年级,自今年8月参加小冠军俱乐部的第一期活动后就坚持下来。“现在的男孩子都太文弱了,我支持他多参加体育活动。”南旭霞表示,自从儿子上小学后,她就关注着社会上的各类体育培训班,但吃亏上当的事却遇到不少。“价格高,师资水平没有保障,还可能受骗。”南旭霞表示,去年给儿子报的一个篮球班,一年的培训费要一万元,但一年下来没觉得这钱花得值。至于在带儿子上篮球或足球等体育培训班时,遇到过培训方随意改变课程、更换教练、提价的问题已经是稀松平常,这也让南旭霞对社会上鱼龙混杂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提高了戒心,“总是找不到特别放心的地方”,直到遇到了小冠军俱乐部。
刘晓湘的儿子是从今年9月加入小冠军俱乐部的,“儿子以前从未踢过球。”刘晓湘表示,“儿子所在的小学是北京城区胡同里的学校,学生连跑步的空间都不富裕,更别提踢球了。”刘晓湘没想过要将孩子培养成运动员,但她也越来越觉得男孩子应当参加一些像足球这样带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我感觉踢球的孩子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很开朗、合群,不娇气。现在的孩子被溺爱的太多,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尤其对男孩而言。”
刘晓湘早就想给孩子报个体育培训班,但和南旭霞四处寻找培训机构,甚至把孩子送到有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上培训班不同,刘晓湘不愿让孩子跑得太远,不过,想找一个离家近的青少年体育培训班却不容易,“一直都没找到过离家近的,所以孩子也就一直没有机会真正运动起来。”
于帅成的情况与刘晓湘相似,儿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学校里根本没有踢球的条件,他本人和儿子都喜欢足球,“以前住的地方离一所大学比较近,可以带着儿子到大学的足球场里踢球,虽然人多,但至少还有个踢球的地儿。自从搬家后,附近再也没有能带儿子踢球的场地了,连场地都没有,更别谈青少年足球培训班了。” 于帅成表示,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就算孩子的学习压力再大,每周参加一两次体育培训的时间还是有的,效果也很明显。”于帅成发现,儿子踢球后体能增强了,睡眠质量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也有提升。
但家长有意愿还不够,社会提供给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太少,“学校的场地、师资条件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大多数学校能保证体育课顺利完成就不错了。家长只能在孩子的课外时间到社会上找适合孩子参加的运动,可是,要么社区没有场地无法开展活动,要么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在质量和效果上很难得到保障。”于帅成表示,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更多的公益性青少年体育培训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之所以开办小冠军俱乐部也是发现了家长的需求。“我们与公益组织‘冠军基金’合作,由‘冠军基金’提供足球教练,我们负责寻找场地和负担经费,给孩子创造一个身边的足球训练和活动的机会。”体育馆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戚家勇向记者表示,“现在全国上下都很重视校园足球,其实从家长和学生来说,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时需要实实在在解决的困难也很多。”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利用自身资源给社区的孩子提供踢球的场地和训练条件,但目前也只是走出了一小步,戚家勇表示,“现在小冠军俱乐部的规模还不大,今后怎样扩大,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参与进来,光靠现有的街道群众体育活动经费肯定不够,但欠缺的经费如何筹集是个问题。此外,举办社区公益性的青少年培训活动完全是街道的自主行为,这个行为怎样做到长效性、持久性也是个问题。”
对北京市和全国的大多数城市而言,像体育馆路街道这样坐拥天坛体育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两大体育场地的街道必定少之又少,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来说都亟待解决,没有场地,青少年参加社区足球活动也只能是空谈。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