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建筑学教授:建筑回归正常需靠
真正市场机制和有效专家评审

本报记者 孙震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30日   07 版)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近些年,全国各地冒出众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人指出地方党政领导过于关心建筑外观,忽视成本和实用,使得奇怪建筑泛滥。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赵逵认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的提法非常适时,但要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专家评审制度,才能让建筑不再“奇怪”。

    很多建筑说通过了多位专家评审,其实和专家没什么关系

    中国青年报:奇奇怪怪的建筑是怎样产生的?

    赵逵:以北京为例,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北京市领导认为北京应保持古都风貌,所以“坡屋顶”作为传统特色的体现,经常被运用到建筑中,建筑思潮被压抑得很厉害。几年之后,时过境迁,以前被压抑的想法、能量仿佛都释放了出来,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这“花”开得也太过了,各种奇怪的建筑都开始涌现出来。这大概就是奇奇怪怪建筑出现的思想基础。当然,还有计算机、施工技术等技术因素的发展,使参数化设计、非线性设计、3D打印、计算机三维切割等都可以实现,为奇奇怪怪建筑的产生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要不被压抑得很厉害,要不就是放得很开,总是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所以习主席在这时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是很适时的,但如果在贯彻执行中央精神时简单粗暴,就很可能出现对建筑的过分打压。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谁对这种奇怪建筑最感兴趣?

    赵逵:建筑是个市场行为。政府财力雄厚,花钱最多的建筑多是政府主导,往往为追求造型形式而耗资巨大。有些财团虽然也会对这些建筑感兴趣,但他们一般对投入产出还是有考虑的。

    最初,我们的建筑追求“实用、经济、美观”,“美观”排在第三位。现在已不再只追求实用,“美观”逆袭至第二甚至第一位。住在一个建筑精美、有品位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指数和幸福度也会提高。在正常的市场行为下,有财力就可以去追求更高审美层次的东西,而且建筑应该有审美需求。但不能瞎花钱,要量力而行、花得有道理。

    中国青年报:现有的规划和评审机制能不能对建筑形成约束?

    赵逵:评审机制名存实亡。评审的流程是有的,尤其是重要公共建筑,会有多轮专家评审。但有两种典型的评审情况:一种是将专家放在“摆设”的位置上,比如,现在有这样一个方案,专家只要听话表示通过就好,如果这位专家不赞同,那就换成赞同这个方案的专家;另一种是将标分为不需要专家评审的商务标和需要专家评审的技术标两部分,两部分的比重不一样,如商务标占70%,技术标占30%,这就稀释了专家评审意见的重要性。这种评审机制明显存在很多漏洞,使得最终还是领导说了算。所以很多建筑说通过了多位专家评审,但其实和专家没什么关系。

    与环境相协调应该是建筑的主流

    中国青年报:对于一些设计师的设计,很多国人表示不太理解,是我们审美水平有限吗?

    赵逵:并不能说大家审美力有限,思想是个渐进的过程。有些设计师的作品会超出常规,但这种非常规不一定都好,也不一定都不好。审美和科学一样,是个探索的过程,需要时间去检验。

    对于某些造型奇特的建筑,我个人持反对意见。个人觉得有些形式主义建筑的艺术性不高,严重反结构,严重耗资浪费。而同样是用了空中连接的北京当代MOMA,就更有思想底蕴,其基本结构关系是协调的。还有的建筑,把体量变大,夸张地摆在地面上,与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你看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把入口设计成玻璃状三角形的“金字塔”状,其他的都埋在地下。贝聿铭在设计中是在弱化自己,把自己藏起来,与环境达到协调,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建筑师的思想境界不一样,出手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青年报:现在国内很多新的大型建筑都是国外设计师在操作,难道中国没设计师了吗?

    赵逵:有人说,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财大气粗的商人或政府,往往希望建筑建出来后更气派、更有威严,追求声势浩大。国外这些设计师在国际上也是很有名气的,很多人就会觉得,他们建出来的建筑也会显得“高大上”、更有名气。但其实这些设计师本身在国际上也是有争议的。比如说设计南方某市大剧院的哈迪德,她思想奔放,有“女魔头”之称。我看过她在欧美设计的建筑,虽然也追求丰富的空间和光影,但并不很奇怪。如果在国外,她这个大剧院的设计是很难建成的,因为耗资太大。

    我们现在存在一种文化不自信,建筑领域就曾兴起过“欧陆风”。但王澍的中国风格的设计拿到了普利兹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后,也传达了国际对中国风格、中国设计的认可。不光是建筑,我们的电影、文学都开始在国际上拿奖,所以我们要有文化自信。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也在逐渐增强。

    中国青年报:未来的建筑形态是什么样的?

    赵逵:未来的建筑形态很难说。但只要有正常的市场机制,有真正有效的专家评审制度,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与环境相协调还是建筑的主流。另外,还应该强调下地域特色。建筑应该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地域文化,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片面追求新奇特的暴发户式思维,恰恰是文化不自信在作祟。我相信,强大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总是会战胜落后的迂腐的文化。希望以后中国少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多一些表现文化自信的建筑。

竞争比例创新低 国考热降温明显
81.1%受访者认为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负责
建筑学教授:建筑回归正常需靠
真正市场机制和有效专家评审
“网上高大上,线下黑作坊”暴露手机应用监管盲区
欢迎订阅《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