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版本新增的“小视频”功能聚集了很高的人气,但也有网友抱怨在使用该功能后,手机上网流量“分分钟”被耗完,甚至朋友圈被刷到停机。在4G时代,类似“忘了关流量,一觉醒来房子没了”这样夸张的调侃总能引起网友的共鸣。这些网友大多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手机流量去哪儿了?
“截至××时,您套餐内数据流量已用尽,回复××可办理流量加油包。”刚刚月初,白领王熙就收到了运营商发来的流量消息提醒,这让她十分不解。据她说,自己的手机套餐里每月附带有200M的流量。平时,王熙对手机的依赖度不高,“只是浏览网页、聊聊天、刷刷朋友圈”。一般到了月末才偶尔会收到这样的短信提醒。正巧这几天赶上家里的路由器坏了,无法提供Wi-Fi信号,这才知道原来每天手机“吃掉”的流量如此惊人。
与王熙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少。一份2014年中国手机流量使用报告指出,38.7%的用户表示流量不够用,只有20%的用户表示流量刚好够用。此外,很多用户并不了解自己手机的流量使用情况。
根据这份报告的统计,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流量排名前两位的是QQ和微信。其次为浏览器搜索、玩游戏、听音乐等相关应用。这也符合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一般来说,为了节省流量,手机APP厂商会针对手机显示效果主动将内容做一个压缩化处理。比如,用户用手机浏览一幅图片,和用PC浏览相比,手机上的图片大小会被调整和压缩。
手机应用厂商一般都会宣称自家软件最节省流量。例如,在微博上连续发3条140字的消息,流量不超过1KB;一条6秒钟的“小视频”不过400KB左右。但问题来了,这似乎与网民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相去甚远。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统计,今年一季度,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3.35亿GB,用户月平均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42.5MB。用户的实际体验大多是,“还没怎么用,流量就没了”。
APP厂商并非虚假宣传,只是这些数据都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就好比汽车厂商给出的百公里油耗。可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在网站上所浏览的内容中仅是纯文本信息非常少,大多都包含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这些“流量大户”一旦加入进来,手机就像是一个被拧开了阀门的水龙头,流量立刻就会“一泻千里”。
这只是明面儿上的。在暗地里,有些APP会在你眼皮子底下将流量“偷走”。不少用户的操作使用习惯是,在用完APP后会将软件关闭或是按下“HOME键”退出到桌面。事实上,这些使用过的APP并没有被真正的关闭,只是躲在了系统的某个角落。比如,股票软件会不停地接收新的股市数据,地图软件会根据使用者地理位置的变化下载新的地图,天气软件会每隔一段时间同步一下天气数据;即时通讯软件会不断地给服务器发送“心跳包”维持通讯连接,以便能及时接收到新的消息。
如果说APP的上述行为是属于正常业务范畴,尚可理解。那么一些恶意软件的行径则与“抢劫”无异了。一旦用户不慎将带有病毒的软件下载到手机中,木马程序便会在后台开启Root权限,并将自己添加入系统启动项。这些APP会时不时地进行后台联网,上传用户手机通讯录、地理位置、操作习惯等敏感信息。
广告插件也是导致用户手机流量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某安全厂商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对当下流行的10款安卓广告插件分析后发现,这10款插件均存在或多或少搜集隐私,偷跑流量的行为。安卓市场上的APP一般不直接向用户收费。厂商盈利的办法是在自家的软件中植入广告插件,通过给用户展示弹窗广告,向广告主收取一定费用。安卓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很多安卓手机在出厂时就已经被预装了这样的软件,而且很难被用户自行卸掉。最后,消费者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流量被变现成厂商的广告费。
至于如何节约自己的手机流量,其实还是有许多经验和技巧可循的。首先,不要下载未知来源的第三方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了不同层次,这个体系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手机软件使用方面,原则上只安装一些能满足我们日常最低需求的软件,不要为了猎奇和尝鲜去下载你不太了解的应用。相同类型的软件,只装一款就好。
其次,在使用完APP后将其完全关闭退出,而不是按下“回退键”或“HOME键”退出到桌面。不然,你只是看不到它而已,它其实还在后台占用着手机内存,甚至偷偷地走着流量。必要时,可以借助于专门的手机清理软件清理这些应用。
最后,也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为了达到APP的最佳使用效果,一般APP应用都会默认开启自动更新、联网云备份、自动播放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会在软件启动时进行联网检查,如果有需要便会自动上传和下载。例如,微信6.0版本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默认开启了4G和3G网络下的“小视频”播放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有网友刷朋友圈刷到停机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安装完一款软件后,要仔细检查这些设置,以免自己的手机流量走得不明不白。
胡里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