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将通过增加收入、健全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9.8%,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平均为62%,在美国,这个数字超过90%。
消费不足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面临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拿出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8.2%,2013年上涨到47.8%;1978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2.1%,2013年则下降到49.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投资、低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也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需要通过压缩消费积累国家发展资金的话,那么,到了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不提振消费的话,经济增长将受到严重影响。
从效率上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有力。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8%。也就是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消费。
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GDP漂亮的数字,也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靠前的排名,而是要满足本国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改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
消费包括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9.8%,这其中,政府消费占了13.6%,居民消费占36.2%。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处在下降通道,1978年,这个数字为48.8%,而政府消费相对稳定。这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消费受到了挤压。
其实,对居民消费下降的担忧一直存在。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这个问题。1998年,我国就首次提出要扩大消费,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能扩大内需,经济增长将受到严重打击。旅游、房地产、教育、汽车等领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领域。
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毫无疑问,扩大居民消费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劳动者收入偏低,以致广大居民没有能力升级消费;比如现有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居民需要为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看病就医等未雨绸缪,还不敢提高日常消费水平。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居民消费的扩大升级。
今年年初,尼尔森曾发布过一则有关中国消费者存储观的调查。结果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储蓄率高达60%,年龄在40岁到60岁之间的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储蓄率甚至超过70%。对这些消费者而言,“感到财务安全”(63%)、“为养老做准备”(57%)、“为家庭意外紧急情况防范”(55%)以及“筹备失业准备金”(55%)是消费者愿意储蓄的最重要原因。换句话说,这也是这些主力消费者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
那么,推动居民消费增长,要在哪些领域做文章?
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国务院常务会一口气给出了六个方向。仔细分析会发现,拉动居民消费升级,未来将牵扯重要改革。
要让居民“能”消费,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和休假时间,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更意味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加快;要让居民“敢”消费,就意味着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要升级,不仅看病就医的负担会减少,养老健康的压力也会减轻;要让居民“愿”消费,就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各项制度、法规、环境的改善,未来的消费将更舒心。
按照世界平均水平看消费,消费占GDP的比重在60%左右。如果政府消费率维持不变,那意味着未来居民消费率将至少增长10%,届时,居民消费将有数万亿元的增长。居民消费升级,还会远吗?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