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马拉松,于雾霾中结束,在6小时关门时间内,我以5小时50分钟惊险通过。当距离终点100米时,我已经热泪盈眶,冲过终点,借志愿者的手机向家人报平安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落下眼泪。
1年前的我绝不可能接受马拉松挑战,也不可想象,自己能用双脚丈量42.195公里。这是一个曾经让我颤抖、害怕的距离。没想到,我最终将这个距离征服。
是师哥丁丁把我拉入跑界的,从此我开始着迷于跑步。每次跑完,我坚持写“自恋式跑步”,这是在跑步过程中与自己对话的记录,也是一种自我激励。很多人看了之后,也走上了跑步或者锻炼的道路,这是我最初没想到的。
我每周跑步4到5次,每次平均约8公里,每个月的跑量在150公里左右,自从有跑步记录以来,总共跑了2400公里。这个距离,已经超出了从北京到湖南老家涟源的距离。
跑步让我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跑友,可以敞开心扉聊跑步,相互激励,相互调侃。跑步让我获得了全新的感受,脾气变得温和,处事从容许多,对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多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当我跑步时,这一段时间的安静,可以让我抛开杂念,静静地与自己对话,去感受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去感受这分自在的孤独。
我的人生“第一马”,就是在这样的跑步历程中开始的。而当我真正站在跑道上时,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马拉松是一次对自己身体的集中体检。所以,在跑马拉松之前,我做了一次全身体检。两年前我体检的各项指标都高,今年全部合格,这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了我接受马拉松挑战的信心。
今年5月,我经历过一次TNF21公里的越野登山,当时用时5小时21分钟;9月,自己计时,跑了一次半程马拉松21公里,用时2小时31分钟。
这一切,我认为我准备好了,可以接受一次全程马拉松挑战。然而,即使如此,当我跑下来,得知这一切都还不够。
当天早上,虽然设置了5:30叫醒的闹钟,以便6:15能与跑友在约定的地点会合,然而闹钟居然没把我叫醒。我醒来时已经6:15了,仓促拿上跑步装备,赶去天安门的起跑点,到时已经7:30。那时的天安门已经挤满了3万人,无法充分做好跑前拉伸的准备。
在我跑步的过程中,前21公里用时配速较好,然而,到27公里时,双腿开始抽筋,只好停下来进行放松拉伸,停下来后,就很难再像前半程那样跑起来了。到30公里时,救护车和收容车从身边经过,我真想走上收容车,最终还是咬牙挺了下来。到35公里处,双腿基本不听使唤,我只能蹒跚着往前挪动。
后来,跑友们帮我总结,就是身体太沉,跑步太少。跑友说,全程马拉松如果要真正跑下来,最少要经常跑过35公里,每月的跑量要超200公里。
这次北京马拉松是在黄色预警雾霾中开始的,第二天关于跑与不跑有太多的讨论。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没人逼你在雾霾中跑马拉松,参赛者都是成年人,决定权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雾霾中跑步不可思议,甚至愚不可及,那也无妨。
跑步是自己的事,与他人何关。当然,由于雾霾而放弃的跑者,同样能赢得尊重,因为对于真的跑者,放弃也需要勇气。只是,对于跑过“全马”的跑者,他们不在乎是否有人站在路边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