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愿风吹我到钦州

——全国大学生记者走进钦州寻访活动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1日   05 版)

    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国大学生记者走进钦州寻访活动视频

    大学生记者在三娘湾全合影 李建泉摄

    大学生记者在钦州坭兴陶体验馆体验拉坯手工技艺 李建泉摄

    跃出海面的三娘湾中华白海豚 谢勇云摄

    看到大海的同学们在礁石上高高跃起 李建泉摄

    头戴斗笠的同学瞬间变身南海姑娘 李建泉摄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 曾开宏摄

    在钦州和谐塔上参观钦州城市规划展 李建泉摄

    “南国蓬莱”龙门群岛海上公园七十二泾

    广西钦州市城市新貌 翟可隽摄

    大蚝之乡美如画 李斌喜摄

    同学们听农业专家讲解火龙果的营养价值 李建泉摄

    到三娘湾出海观看白海豚 李建泉摄

    工作人员将已拉坯成型的坭兴陶杯子运送到烧制车间等待烧制 李建泉摄

    9月底,由中国青年报社组织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采访团走进广西钦州,来自全国十余家高校的大学记者进行了48小时的钦州体验之旅。两天时间,从带着满心的期待和感动踏上行程,到对这座南方滨海城市的不舍告别。质朴热情的钦州百姓,鲜嫩肥美的钦州海鲜,醉人心田的海上美景,前景无限的城市未来,给全体采访团成员留下深刻记忆。对这座美丽、独特与坚强的城市只有不舍与祝福。大师齐白石一个世纪前曾有感慨:“愿风吹我到钦州”,我们借此表达心情,期待后会之期,祝福钦州明天更美好!

    坭兴陶:古老手工艺,寻求新道路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产生于隋唐、至今已经历1300年的坭兴陶是钦州独有的地方特产。它学名紫泥陶,泥取于钦江两岸红土泥,以西岸硬土做骨与东岸软土为肉相配,经淘洗、选练、拉坯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成。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它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宝之一。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曾将其评为金奖。建国以来,坭兴陶也屡次在国内外的民间工艺品品鉴会上获奖。作为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坭兴壶所追求的意境,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相融洽,因此具有“古拙韵味”及“民族特色”造型的坭兴壶才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国重要的陶文化之乡。

    然而,与享誉中外的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三大名陶相比,坭兴陶却一直藏在“深闺”天下人难识。尽管有无数的收藏家、评委会对它推崇备至,坭兴陶却依旧没有为更多人所熟知。为什么这样一种兼具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民间工艺品却没有行销海外,没有更多地体现其价值呢?“坭兴陶不缺工艺,不缺技术,缺的是宣传和推广。”钦州市坭兴陶协会常务副会长曾日荣告诉我们。

    目前,作为钦州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坭兴陶工艺是钦州市文化大发展第一个切入点,也是钦南区的特色产业。“做陶是集体项目,做胚、烧窑、刻字、绘画都由最擅长的人完成。”曾日荣骄傲地述说,“这些跟手工艺品不一样,我们这些叫工业设计,可以批量化大生产的。”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有序化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钦州市坭兴陶产业的发展。钦州市100多家的公司经营进行订单化大批量生产制作,逐渐改变了过去纯手工制作的工艺。

    很多从业者都相信,是“老天赐给”了钦州特有的紫红朱泥用来做陶。经历1300年历史的坭兴陶手工艺代代传承,到今天已渐渐走上现代化产业的道路,这不仅让我们看到钦州全面现代化的方向,更展示了新一代钦州人的进取与智慧。

    (东北大学  张浩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珂)

    滨海新城:南部海域的新兴魅力之城

    “滨海新城位于钦州南端,北接钦州主城区,南连钦州港,西环茅尾海,地理位置优越。钦州计划通过发展金融、旅游和科教等第三产业,把滨海新城建设成为北部湾产业服务的中心”,当地负责人向我们不无自豪地介绍说。

    和谐塔位于正在建设中的滨海新城北端的白石湖中央商务区,塔顶远眺,看到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巨大的吊臂不断转动,包着绿纱的高楼正努力向上爬,白石湖边一排排小楼已逐步成型。

    和谐塔濒临钦江,上世纪70年代没建河堤以前,此江段因江水急转,常引起洪水淹钦州城,后在急转处挖一条引江,排洪能力大大提高。现在此建和谐塔,除了给钦州人民增加一处人文景观外,希望此塔真的能镇住河妖,钦州人不再受洪水淹的罪。

    和谐塔第一层正中央,是齐白石老先生的雕像和他的诗句“愿风吹我到钦州”。白石湖公园由画、诗、印、书4大主题景观构成,它们分别是从齐白石艺术之长凝练演绎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素雅、清幽、特色鲜明的大地景观艺术画卷。

    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规划商住人口约1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约5万个。辣椒槌生态居住区规划建设理念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及亚太地区,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从城市风貌与开发档次等方面将钦州作为一级滨海城市的品质做足,为钦州市未来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全球休闲体育活动爱好者的天堂和休闲度假胜地,更成为钦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北部湾的一颗璀璨明珠。

    钦州市阔步走在“东拓南进”发展道路上,集“江、海、湖、山、岛”为一体,具备航运、物流、商贸、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独具岭南风格、东南亚风情、滨海风光特色的北部湾生态滨海新城正在迎海而建,环海而居,悄然兴起。

    (中南大学  刘洋  外交学院  施晨生  浙江财经大学  应维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陈正婷)

    乘风破浪 出海寻珍

    “哇,终于看见海豚了!”“那边也有几只,还是粉红色的呢!”一片惊呼声让出海的渔船顿时沸腾起来。游客们坐在渔船的前面,渔老大在后方掌舵,大家伸长脖子,出神地盯住海面时隐时现的中华白海豚。虽说海豚数量不少,但它们生长在广阔的海域中,仍然显得微不足道。被问起如何在茫茫大海之中辨别方向并找到海豚,渔老大有些羞涩,他解释说辨别方向可以看海波,但更重要的是看太阳的方向,至于如何找海豚就全凭经验了。谁都知道,靠海吃饭的人,必须摸清大海的脾气。

    若是天气晴朗并伴有微风,就是观看海豚的好日子,有很大的概率能看见中华白海豚。因此,钦州成了当之无愧的海豚之乡。

    在三娘湾附近海域,常年有约200头中华白海豚出没。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年轻有活力的海豚群种。与其他海豚不同,它们出生时通体深色,随着年龄增长,颜色会逐渐由粉色变为白色。所以,运气好的话,一次出海就可以看见多种颜色的海豚,十分有意思。

    返程时,“船长”告诉我们,白海豚出现的时候,海上总是风平浪静,这对于出海的渔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吉兆。传承至今,便有了看见白海豚意味着吉祥,或只有“贵人”才有幸一睹其芳容的说法。

    事实上,中华白海豚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钦州因海域水质环境较好,水质肥沃,生物多样,水域幽静,得天独厚,成了中华白海豚活动的理想场所。人与海的平衡是钦州人的生活哲学。靠海吃海,钦州人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依然保留着对海洋的敬畏之心,难能可贵。这种可持续发展,善待、珍惜大自然馈赠的理念值得传承。祝福这群可爱灵动的中华白海豚,愿它们能够随着钦州海港的发展建设一起成长,生生不息。

    (浙江财经大学 应维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陈正婷)

    钦州保税港区:“海丝”枢纽 对接东盟

    浪漫的玻璃展示房、炫酷的游艇、现代感十足的沙滩车、高端洋气的红酒……这是走进钦州保税港区——中国第六个保税港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钦州保税港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西部沿海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钦州市委外宣办负责人介绍。

    钦州保税港区是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是中国距东盟最近的保税港区,地处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和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最前沿,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交通条件优越,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东盟的“门户港”。

    保税,顾名思义,就是实施保税、退税、免税的特殊政策,在港区内企业开展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出口加工等业务无需缴纳关税、增值税。从2008年钦州被批准设立保税港区以来,经过几年建设,保税港区已是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拥有专业化的国际酒类交易中心、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在这里,享受奢华的同时又不用担心性价比。实在是个带动经济又惠民的难得港区。

    2014年1至8月,钦州保税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1261.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45%,各种货物如原油、煤炭等进口同比皆有大幅上涨。进出口总额18.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倍。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是我国继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黄埔之后第五个沿海整车进口口岸,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整车进口口岸。2014年1至8月,港区进口整车超过216辆,开启了钦州保税港大批量进口汽车的时代。

    据工作人员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国际酒类交易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83亩,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保税港区已聚集了30多家进口葡萄酒经销商,截至2013年,钦州保税港区进口葡萄酒总量已近150万升,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万升,葡萄酒正逐渐成为钦州文化、经济方面的独特名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珂  哈尔滨工程大学  谢文达)

    千年沧桑古运河

    在钦州市博物馆馆长苏栋的带领下,汽车在一段略微颠簸不平的土路上忽然停了下来,以为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发现我们到了位于钦州市犀牛角镇的古运河了。

    想象中的运河应该是两岸有坚固的水泥堤坝,河面宽敞,沿路虽不一定繁华,但也不至于如此“偏僻”。没想到加了一个“古”字,就会如此大不同。下车后,路的一边是个不高的山坡,另一边是半米多高的路围——这就是笔者想象中的“堤坝”。走了十来米远,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矮的地方,然后走上这个“堤坝”,就看到了古运河的真面目。

    运河还没有完全干涸,依然有近5米宽的河面,运河现在已完全看不出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两岸长满了杂草,河水呈暗绿的浑浊色。整条河配上“古”字,真的是写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目前已知运河2.5公里,据考古专家猜测,运河可能是马援运粮和生活用品时,为躲避三娘湾风浪和海盗而开凿的,但后因各种原因成了废址。而关于运河到底开凿于哪一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物证来证实。苏馆长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运河的考古工作还未全面开展,不过,目前正在接洽中。”既然是运送物资的河道,河底很可能会有当年遗落的历史文物,如果进一步进行考古认证,相信会有不少的收获。

    看着眼前这条可能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运河,脑海里也会响起《三国演义》的那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古运河并没有滚滚浪花,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沧桑感却不时地弥漫出来。不过古今不论有多少事,都已付诸于笑谈中了,历史会慢慢走来,也会滚滚而去,个人在这条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传媒大学  刘昶荣)

    三宣堂前人依旧

    2014年9月25日,大学生记者团一行15人来到了位于钦州市板桂街十号的刘永福故居,开始了对这位清末民初传奇人物的寻访。

    刘永福故居名“三宣堂”,建于清光绪十七年,是钦州市现存最宏伟、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占地面积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大小楼房119间。除主座外,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伙房、佣人房、马房等一批附属建筑以及戏台、花园、菜圃、鱼塘、晒场等设施。头门临江向东,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额。刘永福当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事。“三宣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荣历史。门两边的对联是:“枝栖古越,派衍彭城”。

    进头门,经过30多米的龙眼飘香过道,便是一座两层楼房的二门。门顶上原来悬挂着“建威第”的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阙、春满南天”的对联。二门内是开阔的广场。广场南面是一个巨大的照壁,上书“卿云丽日”,字迹圆润秀雅。

    后座陈列《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展室10个,展出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分中法战争概况,黑旗军(刘永福所部)的抗法斗争,萃军(冯子材所部)的抗法斗争等三个部分。刘永福是地地道道的钦州人,率领黑旗军同法军血战,屡次大败法军。不但将法国人赶出了中国国境,还帮助越南人夺回了首都河内城,其功勋卓著,被越南国王册封为三宣提督,后接受清政府的提督官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永福奉命赴台抗倭,取得了许多胜利,但由于清政府已经与日本议和并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刘将军寡不敌众,不得不返回大陆。

    如今,不仅钦州人民对于刘将军的爱戴有增无减,参观期间,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络绎不绝,足见刘将军在人们心目的地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世俊)

    冯子材将军在钦州的不朽事迹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南区白水塘社区,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冯宫保第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包括3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四周环以高墙,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间,27小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造时用料讲究,室内梁、柱、门窗、匾联多为珍贵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是冯子材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

    时值法国侵略者入侵西南边关。等到熟悉边情的老将冯子材受命之时,局势已是四面楚歌。当此之时,冯老将军慷慨壮言:“法虏跳梁,普天同愤,何敢以孱躯是惜”。朔风潇潇,旌旗猎猎,风烛残年的老将军携子二人,抬棺一口,率五千余钦州健儿祭旗出征。抗法战事惨烈无比,“炮声闻百里,山谷皆鸣,枪弹积阵前寸许厚”。镇南关上,在甚至难辨双方旗帜的浓雾情形下,中古时代的攻城战已上演。危急中,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大吼一声,打开栅门率先杀出。老将军长须飘飘,手执长矛奋勇当先,爱国官兵顿时士气大涨,纷纷冲上敌军主阵地。法军制高点、炮台、增援部队与给养相继或被夺取或被击溃。最终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尼格里只得率残部狼狈逃窜,最终自己都身负重伤险些命丧战场。

    (哈尔滨工程大学  谢文达)

    “龟岛”上的世界之最

    在千年岭南古城——广西钦州的南部,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参差错落地镶嵌在富饶安详的钦州湾海面上,自然天成,奇特秀丽,扑朔迷离,自古以来就享有“南国蓬莱”的美称。群岛入口处有一小岛,形似一只缓缓爬向海面的乌龟,被称为“龟岛”,又名“中山岛”。

    龟为灵物,长寿之象征。倘若龟岛上需要一个标志性建筑,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一座最能体现钦州精神、反映钦州历史文化、凝聚人气的人物铜像。1995年,钦州人民把“龟岛”建成了一个公园,取名为“仙岛公园”,别称“逸仙公园”。并在公园的最高处,竖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孙中山铜像,以缅怀国父孙中山的丰功伟绩。

    铜像同基座镶有四幅汉白玉浮雕,浮雕中记载了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倾情规划钦州港为“中国南方大港”等历史。

    岛上除了这尊世界之最,还配套建成了聚英台(可容纳500人)、风轮台、金鼎坛、环岛路、游乐码头、烧烤场等。孙中山铜像就耸立在聚英台里。而在风轮台内则矗立了一座于1926年制作的孙中山纪念碑,四面皆有碑文,正面是“孙总理逝世周年纪念碑”,左右两面分别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总理遗训。

    来钦州旅游,中山岛是一个必去的景点,可以随着伸入海面的小桥观赏中国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海上活化石”——岛群红树林和特有的岩生红树林。红树林是大海和人类的“保护神”,不仅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净化海水和空气,还有效地防止了风浪袭击海堤、促淤保滩、固岸护堤。此外,岛上还栽种了南方特有的英雄树(木棉树)等30亩的多种观赏性植物,铺设了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的草地。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岛上的红木棉、桃花、山杜鹃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当然,对于钦州港的人们来说,中山岛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休闲场所。或游玩,或约会,或健身。因此,当你在岛上看到一个满身漂亮肌肉的大帅哥,正大汗淋漓地做着俯卧撑的时候,不要太羡慕。

    (中国农业大学  姚凤珍)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雄姿勃发

    在钦州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园区,它延续着久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朽史话,为勤劳、淳朴的钦州人编织了当代梦想。

    穿过平坦的柏油马路,眼前出现了三块巍峨的石雕。一侧是马来西亚的标志双子塔,另一侧是钦州的代表白海豚,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大门的雕塑傲然矗立。

    “将钦州、关丹产业园区打造成两国投资合作旗舰项目,带动两国产业集群式发展……”“希望同中方保持各层级沟通,扩大双边贸易,促进相互投资,建设好钦州和关丹两个产业园区……”2013年10月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会谈时分别表示,两国全力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认为,中马园有10大优势,一是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二是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新平台的基础之上,再有就是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物流优势、配套优势、生态优势、机制优势、政策优势和创新优势,这样10条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得中马园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独特的魅力在于:首先,它是先进的制造基地,是延伸北部湾产业链条的集聚区,它延伸的主导产业链条,形成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其次,它又是重要的信息智慧走廊,是具有国际竞争的研发先导区,以电子信息、多媒体技术交流和研发试验基地构筑起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园区。作为文化生态新城的代表,它又是展现东南亚风情的宜居山水城。

    (东北大学  张浩然  中南大学  刘洋  辽宁工业大学  殷念慈)

    伏波千年震海疆

    “伏波庙是为东汉名将马援而建,如今依然香火不熄。”位于三娘湾旅游风景区的伏波将军庙中导游如是说。乌雷岭位于钦州市南部,濒临北部湾,为广西沿海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伏波将军庙位于其上。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反汉,征侧自立为王,占领岭南60多个郡县。为了平定“二征”的反叛,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

    马援南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东汉政府对岭南地区的统治,还在岭南地区开凿道路,教民稼穑,有力地促进了钦州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乌雷岭上的伏波庙,可谓是钦州南部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伏波庙坐北朝南,面朝浩瀚的北部湾,南海的浪花拍打了千年,如今善男信女依然往来络绎不绝,进入寺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庙三主”。

    伏波将军庙,马援将军当之无愧是寺庙的主神,其金身像端坐在正殿当中,左右各有两位将军护法,烟雾缭绕下,透过将军深邃的眼神,我们似乎听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厮杀声,参观期间,不时有善男信女焚香朝拜,足见其在钦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正殿左侧,是观音神殿,观音菩萨端坐正中,两位童子分侍左右,观音的样貌与北方并无二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观音殿门两侧立柱的一副对联,上联写道: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下联对道: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言辞恳切,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跟随导游走入右侧神殿,只见文武二位财神分侍左右,武财神关羽怒目圆瞪,足使宵小之人退避三舍;文财神赵公明慈眉善目,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世俊)

    千年圣果的钦州情缘

    传说数千年前,在野外分娩的妇人因得到神的指引,食用身旁的火龙果而迅速恢复了体力与健康。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火龙果被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区的人所敬重,并深深溶于其神话宗教与文化之中。而这个传统后来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在全球的侵略扩张渐渐传遍了全球。火龙果又名神仙果,也称情人果、吉祥果、仙蜜果等,集“水果”、“花卉”、“蔬菜”、“保健”、“医药”为一身,被称为果中之王。

    1995年的某一天,马来西亚华侨刘亚烈的妻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他,自己发现了一个好东西,叫火龙果,产自越南,味道有点淡,但因为它富含维生素和水溶性膳纤维,是爱美女性的美容减肥好伙伴,她已对这种神奇的水果一见钟情。“太太喜欢吃火龙果。她喜欢吃,我就亲手种给她吃。”因为爱情,刘亚烈开始对火龙果的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说妻子的同事为了减肥,每天中午只吃一个火龙果时,刘亚烈更是看到了广大的市场需要。2002年,通过大量的网络与实地调研,学农出身的刘亚烈选定了“花非春仍奔放,草经冬而不枯”的岭南古城——钦州市,作为发展火龙果露地栽培基地。这里具有丰富的自然气候资源,环境好,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调匀,日照充足,被刘先生称为火龙果种植的黄金地带。

    如今,刘亚烈的火龙果生产基地示范园区的种植面积已通过土地流转扩展到8500亩,成为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标准化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走进基地,站在观景台上,漫山遍野的火龙果树,养眼的绿,一望无际。

    当然,火龙果产业在钦州的发展不止于此。火龙果生态旅游版块已拉开序幕,约300亩的景点布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可以预见,一个别出心裁的仙人掌类植物生态农业旅游群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世,吃喝玩乐学服务一条龙。

    (中国农业大学  姚凤珍)

    钦州“美食情”

    市民的饮食生活常常在大俗大雅之间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慧,钦州也是如此。当地有一道菜的菜名叫做“一夜情”,但是这道菜和男女之事并无任何瓜葛,而是和它的制作工序有关。钦州作为一个滨海城市,鱼类资源自然丰富,渔民为了保持鱼肉的鲜美,用盐将其腌制,而“一夜情”则是只将鱼腌一夜就食用,故名“一夜情”。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会用一种类似瓷质的器皿来盛放腌过鱼,这个瓷器用粤语发音为瓦坛(wa qing),又因鱼只腌制一夜,故而称作“一夜情”。

    只要是被腌制一晚上的鱼都被叫做“一夜情”,不分鱼的种类,这些咸鱼被食用的时候一般都会用油煎熟,在招待客人时便会是一道特色菜;而渔民们如果自己食用的话则会用来搭配白粥,因为鱼肉味咸,所以很好下饭。用咸鱼配粥在当地是很家常的食用方法。

    “一夜情”的咸鱼只是钦州众多美食的冰山一角,由此引出其他让人垂涎三尺的海产品。钦州当地居民说他们本地海产品相当丰富,青蟹、大蚝、对虾、石斑鱼是钦州四大海产。青蟹作为钦州的特色海产品,因为蟹肉鲜嫩,营养价值高,所以每年会有大量青蟹出口,远销港澳等地区。钦州素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称,据统计,全国70%的蚝苗产自于钦州,大蚝养殖面积15万亩,产量20万吨,居全国第一。钦州自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钦州蚝情节,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吃生蚝比赛。

    钦州的对虾可以放到水里煮完直接吃,基本上不会有腥味。对虾壳薄肉多,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是非常上好的滋补品。钦州生产的对虾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在明代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美其名曰“中国大明虾”。石斑鱼则肉质细嫩,有宝石石斑鱼、六带石斑鱼等品种,在周边地区也是享有盛名。

    长时间地惯性于大城市的快节奏时,不妨去钦州这样的小城给自己进行一个身体和心理上的缓冲,美食可以介绍,而小城能给你带来的舒缓心情却需要自己亲身感受。所谓最美钦州“一夜情”除了那好吃的咸鱼外,还有就是钦州可以带给你的身心享受。

    (中国传媒大学  刘昶荣)

    一座城市的奋斗

    来到一座城市旅游,人们往往会或游览山水,领略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或探访古迹,品读历史人文故事;或走街串巷,品尝特色小吃。但我们这次大学生走进钦州探访活动的首站,既不是山水,也不是古迹小巷,而是记载着钦州整个发展历程的钦州市档案馆。

    人的记忆存储在大脑中,城市的历史记载在档案馆里,档案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走进档案馆二层的展厅,伴随着档案馆苏馆长的讲解,我们一行人进入到了钦州辉煌却又充满着波折的历史画卷中。

    早在两千多年的汉代,钦州湾地区就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广西合浦(现钦州市浦北泉水镇旧州港)就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隋朝之后,随着战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而钦州地区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当步入到钦州发展成果展区,讲解员十分自豪地说:“之前都是我们自己干,现在出了成绩,国家开始给了我们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钦州人自己争取来的,这样说一点不为过。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钦州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我参观档案馆了解完钦州历史之后蹦出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有时往往是用来形容干事不考虑客观实际的一句贬义语,而把它用在反映钦州发展历程上,就是一句客观真实的褒义语了。它充分体现了钦州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自强务实、不惧险阻的精神品质,也正是这种精神为钦州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钦州历史的新篇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外交学院  施晨生)

    世界级梦想,从这里起航

    迎着初秋温暖的阳光,我们来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南方大港”——钦州港。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现如今,这条盘踞在北部湾的巨龙正在渐渐苏醒,向着与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港大步迈进。

    循岸而望,这个填海而建的港区仿佛一条蛟龙浮水而出,更像是一艘承载着一整座城市而停泊在钦州湾的巨轮。走在码头上,看着鱼贯而至的来自印尼、越南等地的货船,源源不断地卸下来各种“洋”货,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很难想象得到这是刚刚完成1年多的建设工程。

    提起令人骄傲的港区,搬运工人张文钦自豪地说:“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的,就在去年,港区进口来自澳大利亚、南非、印尼等国家的金属矿石达187万吨,同比增长70%,成为我国最大的锰矿交易市场及南方重要的矿石集散基地。2013年,钦州港吞吐量达6035.2万吨,增长7.3%,集装箱60.1万标箱,增长26.9%。今年1-8月,钦州港吞吐量达4245万吨,同比增长11.7%。

    钦州市领导介绍钦州港是“广西最多、全国少有,为钦州深化拓展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平台与载体”。

    走完整个港区,钦州港的夕阳也开始缓缓落下了。那些钢筋水泥的现代楼宇、那些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那些昂首向天的轮机吊臂,无一不默默地接受着夕阳余晖的洗礼、沉淀着述说不完的故事。

    与夕阳西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区建设者和游览者们的永远不会落下的那颗汹涌澎湃的心。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港区里,充满着激情而又实干的人们。从风生水起到千帆竞发,钦州港人凝心聚力,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他们“五年跨越、十年巨变”的奋斗目标努力奋斗着、拼搏着。

    这是一扇开放之门,这是一扇财富之门,这是一扇和谐之门。钦州港的大门,不只向着中国敞开着、向着东盟敞开着,更向全世界敞开着。

    (辽宁工业大学  殷念慈)

愿风吹我到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