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涉农创业,拒绝年轻的平庸

——“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创业精英训练营印象记

实习生 章正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8日   08 版)

    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半决赛路演现场。章正摄

    参加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的选手们参观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章正摄

    当大家听完课,陆陆续续离场时,坐在前排的冯仁方却走到教室后面,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他捡起一只小的空纸箱,掂量了一下,就像看一件艺术品一样,脸上显得有些兴奋,捧着独自端详了好几分钟。

    “这样的产品包装的确不错,很有文艺范儿,值得我们学习。”冯仁方坦诚地表示。他听了“褚橙”产品策划人黎亮的演讲,觉得与自己所从事的蜜橘种植相关。于是,他对同行的发展格外关注,就连包装纸箱也“不放过”。

    与冯仁方一样,全国有60支队伍参加“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全国半决赛。为此,主办方团广东省委,特地给学员们安排了“大餐”——创业精英训练营,不仅有“高大上”的学院派的管理交流,还有“接地气”的企业精英与学员的交流。

    证明——走向创业的“不归路”

    1000平方米场地+5万支玫瑰花=徐金永的婚礼。如此“土豪”的婚礼,一定是夸张的“富二代”所为。当然不是!

    “我和我老婆认识就在这片玫瑰园。”皮肤黝黑的徐金永说起爱情故事时,带着爽朗的笑声,“当时,她和一群朋友来采花,她与其他女生不一样,对玫瑰的种植非常感兴趣,后来我就送给她一支玫瑰花,互留了电话”。

    其貌不扬的徐金永有着特别的择偶标准,除了要喜欢玫瑰花外,最重要的是,女孩一定要爱种玫瑰花。一年后,他和这个女孩结婚了。

    1983年出生的徐金永,真实身份是一名浙江永康的“创一代”。这次他带来的项目是“玫瑰鲜花生产观光园建设及加盟连锁”,以成长组前六的好成绩顺利进入半决赛。目前,他已经拥有60亩的玫瑰种植园,在当地雇了五六名村民种植玫瑰。

    这个成功的年轻人,为了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准备了很久。上高中的时候,他看到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打工,不少土地都被闲置下来,觉得可惜。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他笃定地报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最后,他被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植物方向专业录取了。

    2006年大学毕业,这个大男孩第一份工作就与玫瑰“结缘”,成为我国最大的玫瑰公司的小职员。两年之后,就成为所在公司的技术部经理,年薪达10万元,工资是最初的10倍,他跃升为同学中收入最高的人。

    “工作了4年,我觉得不能安于现状,就带着10万元积蓄回乡种玫瑰创业。”他平静地说。不过,他的这一举动遭到父母的反对,好端端的高工资不拿,何苦与祖辈一样“下田”。

    徐金永回忆创业初期的情节,至今心情复杂难忘。他说:“把原本生长在云南的植物迁移到长三角,植物的水土不服,让他‘压力山大’。”

    还好,他在云南积累了种植经验,很快就摸索出用大棚种植的办法,并且可以调节开花的时间。在当地种植玫瑰花成本高,但是省去了空运和中间商的加价,依旧让他“有利可图”,第一年就站稳了脚跟——实现收支平衡。

    “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创业就根本停不下来,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徐金永总结自己的创业过程时幽默地说,“偶然的机会,客人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采摘,我感到其中的商机,就推出了免费观光游,也可以采摘玫瑰。”不少游客边采花,边自拍上传朋友圈,这为徐金永做了“活广告”。

    不过,充满创业激情的他也遇到了新的烦恼,小有成就之后,激情却不足了。参加这次大赛让他重新“满血复活”了。“我被其他选手的参赛热情感染了,也很有启发,我的项目还可以继续完善。”他兴奋地说。11月12日至13日,徐金永参加了“创业经营训练营”,通过创业选手之间的思维“碰撞”,他有了新的创业思路。

    沸腾——创业背后的“焦虑”

    1987年出生的王龙飞,穿着时髦而不失稳重,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让人想不到的是,时尚的他也让农业“洋气”了起来。这次他带来“黑鸡枞规模种植及综合开发”的参赛项目,也是本次北京队的“杀手锏”。

    “我毕业的时候,去上海从事化工相关的工作,当时月薪就已经过万元了。”王龙飞笑着表示。这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小伙子,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找到了一个父母眼中体面的工作。不过,他并不甘于平庸,内心一直“沸腾”着创业梦想。

    他常对同事说,自己“误打误撞”进入了食用菌种植的行业。2013年,王龙飞放弃了企业的工作,成为一名“北漂”,加入了北京大兴黑鸡枞规模化种植的团队。

    正当他瞒着父母辞职,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番时,父母却知道了,一下子就着急了。在他们看来,孩子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成了大学生,却又“扎”回农村,这让望子成龙的老两口着实想不通。

    “父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黑鸡枞。”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年轻的王龙飞憨憨地笑了,“我向父母解释,这个项目与在家种田不一样,不需要自己干农活儿,而且一亩地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事实上,这个小伙子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中国的食用菌种类有很多,可是除了学名之外,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初出茅庐的他,很快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他的点子很快就得到公司老总的认可。不过,给自家的产品取什么名字,让这位“理科男”感到为难了。

    他说:“我和团队都想了一遍,叫‘黑鸡枞牌’没有特色,叫‘黄菇’、‘黑菇’觉得也太土,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名字。”

    那段时间是王龙飞最焦虑的时候,随身带着一个小的记事本,没事的时候他就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不经意间,这位80后的创意开始“发酵”了。“我在上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英文‘so good’。”他比划着手势,外语不错的他,略显夸张地描述当时的情景,“就叫‘搜菇’,英语是‘很好’的意思,中文解释就是搜索中国最好的香菇。”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同事的赞同,随后,新产品就上市了。

    通过北京市的创业创富大赛,团北京市委青农部的高海娜听说了王龙飞的创业故事。她意识到,团组织的比赛除了让更多青年脱颖而出外,更应关注青年创业的“焦虑”。她打算下一阶段,利用团属的新媒体优势,帮着宣传年轻的创业典型,同时也尝试为这些产品“吆喝”。

    冷却——创业路上学会切换“角色”

    高中生物老师、农民、专利拥有人,看似没关系的3个标签链接起来,正是来自台湾的游介宙的创业经历,他更加愿意别人称呼自己是“新农人”。为了参加这次比赛,他准备了很久,带来了“天然原生栽培法成功的牛樟芝有机生态农场”项目。

    “台湾的牛樟芝非常火爆,我的老家就出产,可是一直以来争议非常大。”游介宙谈起牛樟芝时,底气十足,显然对此非常了解,“当时找了很多资料,发现老家的品种应该是最好的,可是培育非常难,2000年左右我就开始相关研究”。

    后来,他在老家台湾新竹成立了台湾旭芝生态农场。与传统的农民不同,做过老师的他,显得比较“较真儿”。他个人出资,找到台湾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培育和药效研究。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室,作为个人研究牛樟芝的“基地”。

    他有个外号叫“专利狂人”,每一项关于牛樟芝的研究结束之后,他都想办法把成果转化出来。不过,拥有6项专利的背后,他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

    “所有实验中,30%左右都是失败的。”当谈及创业时的艰辛,他依然心有余悸。“有一次,投入了折合人民币30万元左右的资金,委托一个大学实验室,做牛樟芝与肝损伤之间的实验,结果这次实验失败了。幸运的是,意外地发现了该药物对治疗痛风有作用”。

    回想起年轻时的选择,游介宙有些“后怕”,觉得那时胆子太大了,总是不愿意过太平淡的生活。如今,用他的话来说,“年轻人要不断学会改变创业的角色”,事业有成的他选择心态逐步“冷却”下来,采取更加务实的方式继续坚持研究牛樟芝。

    “我这一次来参加大陆举办的青年涉农创业大赛,感觉收获非常大。”参加过多次比赛的游介宙,带着浓重的台湾口音,不紧不慢地说,“台湾经常会有这样的比赛,但我感到不同的是,大陆比赛更加贴近于‘实战’,能从其他选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次大赛上,他认识了五六个大陆创业的朋友。他打算有时间逐一拜访,顺便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游介宙心里有一个担忧,自己作为台湾地区的参赛选手,如果进入到最后的决赛,不知道是否也能享受到本次比赛的邮储银行的授信额度和贷款。

    进入60强的“蛙稻米全产业链”参赛队员江涛也在考虑转换“角色”。“我们是上海本地现代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有4000多亩种植面积。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农业所占用的资金周期长,亟须贷款,获得支持并不容易。”江涛直言农业企业面临的困难。

    针对存在的疑问,团中央和团广东省委组织了“青春创富广东行”活动,安排晋级60强的项目选手,到有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特色的参观点“取经”,学习先进经验。

    当然,东道主还为选手们提供了额外的“福利”。团中央和团广东省委还特地举办了创业青年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的活动,邀请邮储银行的领导,现场给创业者们解答关于贷款的困惑,为选手现场支招。

    让选手们感到欣慰的是,大赛将为全国赛获奖项目提供百万元奖金、千万元风投、导师辅导、政策支持和荣誉表彰等不同以往却实在的奖励。除此之外,邮储银行还为“优质”的选手提供“真金白银”和授信额度,助力不甘平庸的创业青年。

涉农创业,拒绝年轻的平庸
如皋农村:有本事的村官不愁“嫁”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