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的变化让24岁的创业女孩儿高玉娇有太多没想到。
半年前,这个湖北省远安县农村姑娘创办的娇娇羊家庭农场有20多头羊,销路在哪里,她一筹莫展。而今,她又面临新的“烦恼”——农场存栏规模达到140多头,并已全都预售出去,“现在的问题是供不应求!”
变化背后的秘密源自今年3月团远安县委成立的农村青年创业者协会。
针对山区青年创业需求,这个湖北省宜昌市首家农村青年创业者协会,建立了创业导师团,由1名青年企业家、1名青年团干、1名农技专家结对帮扶1名农村创业青年,高玉娇就是受益者之一。
农村青年创业以养殖业为主,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如何走出同质化的销售困境?高玉娇在导师团的帮助下,学会了网上营销,提供定制服务,羊圈里为定制客户装起的24小时监控摄像头成为山乡一景。
在宜昌,面向草根青年的创业服务,不只远安县一地。
2011年初,团宜昌市委在湖北率先成立青年创业者协会。3年多来,在团宜昌市委的积极推动下,先后建立起11个分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会员单位达1600家。
团宜昌市委副书记陈珊珊说,青年创业者协会已成为团组织服务青年创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几年来,宜昌建成了湖北省首家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76个,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争取扶持资金417万元,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27亿元。
忆起当年发起成立青年创业者协会的初衷,协会会长舒奇森说:“抱团取暖是我们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当时,这个80后青年从兴山县老家出来闯荡,两万元起家,做服装生意。
对刚刚创业的舒奇森而言,圈子很窄。他就想,能不能建个小组织,把创业的青年联合起来互帮互学呢?
舒奇森的需求很快得到团宜昌市委的呼应。
团组织深入调研发现,类似舒奇森的需求和困惑,在草根创业青年间普遍存在。新时期,青年的创业实践蓬勃兴起,然而,这些草根青年的创业经验、人脉、资金大都不足。建设新平台服务青年新需求,打造一个“草根创业之家”的构想由此而生。
不定期组织行业交流会,开展各领域知识培训,帮助会员单位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加强联系,让会员单位享受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时,可执行银行利率的最下限……团组织搭起的新平台迅速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目光。
对于“抱团取暖”的成效,协会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通天接地”:青年创业成长基地开了100多场交流会,接了“地气”;把市里最大的企业家都请来交流,还经常能把市长、区长请来,通了“天线”。
“通天接地”激发出青年创业的巨大潜能。
依托青年企业家协会,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楚园春酒业老板邓德忠主动和创办了宜昌森威服饰的舒奇森结对,指导他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开拓投融资平台,帮助森威实现了企业利润三年翻两番。
融资难是青年创业的一大拦路虎。如今,这一领域的工作也成为协会最大的骄傲——仅民生银行一家,给予的授信额度就超过两亿元。
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邹汇对此深有感触。2013年3月,邹汇和两个同学来到宜昌开始蜂产品创业,找了多家银行,均因没有抵押无法贷款,是协会的授信担保,让他拿到了100万元建厂房添设备,一年间,实现了销售额从100万元到千万元的跨越,“如果没有这场‘及时雨’,达到同等规模,积累期至少要5到10年。”
“抱团取暖”之外,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其中,“圈子经济”被人津津乐道。
11月14日,宜昌丰泰印务公司董事长李能虎刚刚忙完新厂区搬迁。从开办一间小印刷店到拥有数千平方米的印刷企业,加入协会两年,李能虎最“实惠”的收获,就是60%的协会会员成为他的客户。
“上千家企业汇聚新的平台上,不同行业开始跨界多元发展,体现了互补性;因为彼此交往建立起的信任感,有了同业帮扶基金。”协会的宣传部长陈彦总结说。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艾肯品牌策划机构负责人,加入协会以来,艾肯从原来单一的活动策划发展到为品牌客户提供多项专业服务。
几年来,随着协会的不断壮大,内部整合又成为团组织的新课题,11家分会相继组建完善:西陵区分会讲“整合”、点军区分会推“绿色农业”……在突出特色中融汇了青年智慧。
协会里有自己的法律顾问,有自己的纳税人学校,也有“绿色健康俱乐部”……在一个刚刚入会的大学生眼中,“青年创业者之家”时时让人感受家的温暖。
在舒奇森看来,3年的义务会长之路,让他从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变成了“麦霸”,协会里的每一位追梦人也在变化和成长,“每个人被彼此的创业激情所感染。”
“找准青年的需求,找到撬动的支点,团组织大有可为。”团宜昌市委书记王云清说,团组织搭平台、建机制,正确引导下的协会内生动力让人惊叹,在宜昌,草根创业者、大学生、青年企业家3个层次的创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数以千计的青年创业“小梦想”汇聚成一座城市的“新力量”。
本报记者 雷宇 通讯员 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