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重视大灾过后的“人心重建修复期”

灾区需要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工队伍

本报记者 王亦君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20日   11 版)

    鲁甸地震灾区,社工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云南鲁甸地震已过去3个多月。

    9月5日,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民政部首次有组织、有计划地派出5支社会工作服务支援队,奔赴灾区。这5支队伍分别由北京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四川省民政厅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建,每支服务队在从9月至12月这3个月内分批派出专业社工,与云南省当地的社会组织和社工,在鲁甸县和巧家县受灾群众最为集中的5个临时安置点和板房学校,重点为丧亲家庭、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残疾人、因灾致贫人群提供心理抚慰、生命教育、关系修复、互助网络建设、社区建设和生计发展等方面的服务。

    5支社工服务支援队已经在灾区工作了两个多月。作为在重大灾难发生后,首次由政府组建并派遣的专业社工队伍,介入灾后重建,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赶赴鲁甸地震灾区,近距离接触社工服务支援队成员和灾区民众。

    “通过活动引导孩子的情绪”

    北京市社工服务支援队入驻的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板房学校。地震中,这所学校的20多名师生和教师家属遇难,学校硬件损毁严重,全部校舍都不能继续使用了,老师和学生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学校内上课和住宿,震后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学校是全寄宿制的,学生2476人,老师121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学生脱离家庭的关怀,不利于情绪抒发。这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情况”。

    “我们的社工服务队9月9日抵达昆明,经过两天集训后,12日到了鲁甸,10名队员和师生一起住进板房,进行了简单的分工,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北京市社工服务支援队小杨说。

    小杨说,社工们最先做的是学生的哀伤辅导。学校初一的学生,地震后刚刚升入初中,学校希望有专业社工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中。“我们与11个班级一对一服务,相当于班主任助理或者副班主任的角色,为初一的孩子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设立了社工服务项目,比如学生的爱心观影、歌唱团、绘画组等,通过活动引导孩子的情绪”。

    “我们个案手法用得较少,尽量做小组工作,通过团队辅导,使大家互相影响,传递正能量。不会特别关注某一个人,避免给孩子标签化,除非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地震刚发生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让孩子的情绪宣泄出来,给他们希望,让时间平复伤口。现在学生的情绪已经慢慢平复,毕竟地震已经过去几个月,加上老师和我们的引导,现在看到的更多是孩子们的笑容。”小杨说。

    小杨说,刚进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很敏感,社工们也很敏感,跟学生说话、讲课时特别注意用词、语气,“地震”这个词非常注意不随便提到。“现在就很自然,不需要再过多地考虑这些。这也是学生与我们逐渐熟悉,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改变是慢慢发生的,我们身在其中,可能具体说不出孩子哪天开始有变化,但回想刚来的时候,就发现现在好太多了”。

    这所学校的2476名学生中,贫困生就有2244多人。除了地震的哀伤辅导,学生发展也是社工们关注的问题。

    “不管是什么灾害,在灾区学校,应该是灾后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相结合。我们刚来鲁甸时,是以灾后社会工作为主,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短时间内的情绪抚慰和长期的发展是应该同时进行的。在我们服务的最后一个月,工作重点就会更放在学生的能力提升上。”小杨说。

    小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针对老师,社工们成立了教师互助小组。“刚开学时教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我们找了间板房布置了教师之家,让老师有归属感。学校还有一些校园文化的需求,比如校徽、校歌,原来都没有,我们帮着联系了外部资源,帮他们制作了校徽、校歌,很快就定下来了”。

    “花椒树老人等待你的呵护”

    和北京市社工服务支援队进驻的板房学校不同,广东省民政厅派遣的社工9月初进驻了鲁甸县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这里是典型的农村社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占了人口的大多数。

    在服务的最初一个多月里,社工们不仅为灾区民众开展一对一的探访,情绪疏导、心理建设等服务,更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灾区。根据在服务中了解到的学生缺少学费、老人缺少生计来源、村民技能缺乏等三大需求,社工们链接支付宝公益平台,启动了“100元生活费:改变灾区孩子的命运”、“云南鲁甸花椒树老人等待你的呵护”、“灾区培训基地:用爱点亮鹏鹏智慧屋”3个公益项目。

    广东省的首批社工进驻后,在昭通市民政局、龙头山镇政府的支持下,在葫芦桥安置区开发了一项综合服务项目——“鹏鹏智慧屋”,为安置区居民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鹏鹏智慧屋”通过开设儿童四点半课堂、国学大讲堂,为灾区儿童提供课后安心温习、礼仪修养提升的学习园地;自助图书角,汇集了300册社工精心挑选购买的图书,免费对居民开放,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妇女手工天地,社工引进特长妇女志愿者资源,手工爱心棉鞋、丝网花、发夹制作吸引了众多妇女前来参与,而第一批爱心棉鞋也将被送到葫芦桥孤寡老年人、残疾人手里;在培训园地,社工教授村里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如何运用电脑网络求职、如何面试、预防求职陷阱等职业技能,教授待业在家的大学生如何开淘宝店,如何整合葫芦桥资源进行网络营销等,村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方面受益匪浅。虽然日常物资能基本保证灾区群众的生活,但是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仍存在不足,于是社工队为“鹏鹏智慧屋”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开辟“爱心部落”,募集了150套棉衣、棉鞋、取暖设备等所需物资,送给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年人。

    此外,助人自助的专业社工精神还体现在协助当地培育本土社会组织,从而使专业社工服务在支援队伍撤出后,能够有效地持续下去。社工服务支援队进驻葫芦桥安置区之后,昭通市一家社会组织——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就采取跟队学习的形式参与社工队服务。

    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工队伍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表示,5支在鲁甸灾区服务的社工队伍,是我国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工第一次有序介入,政府主导社工参与专业服务,从服务组织管理到政策的制定都对政府是个巨大的考验,这为下一步在国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社工如何有效介入,摸索了一些经验。

    王金华说,社工支援计划的最后一个月服务期的工作重点是要培育和发展云南本地的机构、提升本地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在支援团队伍撤离灾区后本地机构能将服务承接并继续开展下去。

    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建新表示,传统的救灾工作,大多只注重第一阶段“生命的黄金救援期”和第二阶段“实物的抢修复原期”,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人心的重建修复期”。但随着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摸索和总结,广大社会工作者成为灾区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重要专业力量,在满足灾区需求、抚慰灾民情绪、链接社会资源、引领志愿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化解灾区心理社会问题、再造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发地凸显出来。

    云南省的社会工作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社会工作政策创制比较滞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比较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为此,立足昭通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的实际、着眼长远,云南当地社工机构采取了跟队学习、“以项目促学习,以学习带项目”、联合组建社工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当地社工机构有更多机会学习各服务队好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大力培育本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本地专业人才,为灾区社会工作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鲁甸地震灾区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组织,也在从草根组织向专业社工组织发展。5支社会工作服务队也在努力培养和协助当地的社会组织,从方式方法、理念、理论等方面,向当地社工和社会组织传输专业经验和知识。

    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鲁甸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也体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支持缺少、本地社工组织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小杨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民政部社工司组建的5支队伍,不管服务期是几个月、半年,终归是要走的,如果他们离开之后,还有云南本地的社工继续服务,当然对灾区更好。

    “现在,来自昭通市安然公益事业联合会等几家本地公益组织、社工机构的社工,还有昭通市区县民政部门的持证社工,长期与我们社工队一起在学校服务。我们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队员,大家交流学习互助。他们也自己主导设计了两个社工服务项目,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小杨说。

谁来治“嚣张流行病”
灾区需要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工队伍
“不管考不考得上我都很享受现在”
“被人骂成‘作秀狂人’真的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