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强军先锋

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

——记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政委刘兴贵

史旭斌 李为 屈杰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21日   09 版)

    入伍30年来,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政治委员刘兴贵,像红柳一样扎根大漠戈壁,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和边境复杂情况的考验,谱写了一曲默默奉献的时代赞歌。

    刘兴贵先后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2年、2013年被武警部队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带支队党委被总部表彰为“武警部队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支队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支队”。

    “半年内,解决大家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甘肃酒泉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恶劣的环境导致不少干部琢磨着调走,一些战士也不愿久留,有些官兵甚至以“守得住寂寞就是贡献,保持住现状就是成绩”来自我安慰。

    2009年年初,刘兴贵到环境最艰苦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队检查工作,刚下队的5名新兵就找他请求调离,抱怨这不是人待的地方, “打个电话等半天,娱乐活动靠聊天。没有游戏没网络,一副扑克过周末。”

    思想工作既要靠教育引导,更要解决现实问题。他郑重承诺:“半年内,解决大家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刘兴贵多方协调筹资20多万元,为中队建起卡拉OK室、体育活动室、游艺室、图书室,组建了电声乐队,建起了沙滩足球场、排球场,构建了“暖人如家园、怡人似花园、育人同校园”的文化环境。

    四川艺术学院大二学生段方波满怀美好憧憬入伍来到酒泉,面对茫茫戈壁,迷茫、委屈,一度消沉失落申请提前退役。来中队蹲点的刘兴贵知道了此事,一遍遍找段方波谈心,讲军人爱国奉献、为国为家争光的故事,段方波的思想慢慢开始转变,他看到中队餐桌上的蔬菜品种单一,暗自开始学习种养殖知识,迅速掌握了干旱地区几十种蔬菜和猪、鹅等动物种养殖技术,很快,中队门前的一块沙地被他变成了一片“绿洲”。如今,段方波成为全总队有名的“明星种养员”。

    大学生干部王兵强2010年7月入伍来到酒泉支队,恋人大学毕业后却分配到湖南,两人的爱情亮起了红灯。王兵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刘兴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遍遍跑到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终于把王兵强的女友联系到酒泉中学工作。

    每年,刘兴贵有一半时间奔波在方圆19.2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戈壁上,平均每半月到所属基层中队检查一遍,全年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周。每年春节,他都要到最艰苦的中队和战士一起写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

    “我们要把部队建的比家还温暖”

    “要让官兵铆在这里把部队当家,我们必须把部队建的比家还温暖。”刘兴贵认准了这一道理。

    2011年6月,肃州区中队新营房正在施工,刘兴贵突然接到中队打来的电话,承包商和民工产生了劳资纠纷,工程停工了。撂下电话后,刘兴贵风尘仆仆地赶到工地,情绪激动的民工误以为刘兴贵是来帮承包商说情的,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给了他一记耳光。为了官兵能早点搬进新营房,刘兴贵忍着疼痛,捂着红肿的脸耐心细致地劝说协调,工程终于如期竣工。

    刘兴贵的辛苦和委屈换来的是支队基础设施的大变化,6年来,支队新建了8个中队营房,绿化美化了3个中队的营院。为11个基层中队建起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场所。现在,每个中队都是树成林、绿成荫、花成景的现代化绿色营院,官兵告别了喝水难、吃新鲜蔬菜难、洗澡难、用电难、打电话难的历史。

    刘兴贵明白,建设好部队是职责所在,带领部队打胜仗才是使命所系。

    2010年3月,玉门市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积雪厚度达一米多,昌马乡5户牧民被困山中,陷入绝境。刘兴贵带领救援官兵奋战3昼夜,硬是一锹一锹挖出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生命通道。牧民们得救了,看着刘兴贵和战士们血肉模糊的双手,他们感动得当场跪倒在地。任务完成后,刘兴贵累得整整睡了3天。

    6年来,刘兴贵上一线、打头阵, 带领官兵圆满完成肃北县黑刺沟雪崩救援、芨芨台煤矿透水事故救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鼠疫封控、玉门敦煌“6·5”特大洪灾救援等重大任务80多起,被地方党委政府和驻地人民群众称赞为“大漠卫士”。

    “如果我自己知行不能合一,哪还有脸教育官兵”

    2011年年底,支队作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支队”候选单位,在迎考的节骨眼上,玉门市中队发生了一起意外亡人事故。当时,刘兴贵正团任职5年,后备也排在最前面,向上级报告,支队荣誉保不住,个人成长进步也会“泡汤”。

    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上级如实报告,主动要求取消评选资格。在剖析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对组织忠诚,是非面前守住党性原则;面对逝去的生命,必须心怀敬畏,为人做事要对得住良心。

    出生于酒泉市肃州区屯升镇黄草坝村一个贫寒农家的刘兴贵,从没有给兄弟姐妹什么实惠。一次,大哥刘兴荣的领导到酒泉旅游,心想弟弟在酒泉支队当政委,怎么着也要给自己撑足面子。没想到,人到车站后,他打电话让弟弟派车到火车站保障一下。刘兴贵却说:“车是部队的不是我自己的,你们还是打出租车吧!” 

    前些年,总有一些老朋友、老同学,想从他这里“蹭”点部队的汽油。刘兴贵刚开始经常“撒谎”说油库里没油了,自己掏钱帮他们加油。后来,大家知道原委后再也不来了。

    “搞一次特殊就会降低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刘兴贵常常告诫自己和班子成员。

    2013年,支队教导队所在地段被确定为开发区,本不起眼的地皮顿时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一位开发商找到刘兴贵说,你都快到退休年龄了,该为自己想想后路了,让我拿到这块地,送你一套精装修的大房子。刘兴贵严辞拒绝,至今还住在一个面积不到60平米的旧公寓房里。

    像这样的事支队官兵随口都能讲上几个:父母来支队看他,不派公车接送;大学老师来驻地旅游,自己掏钱安排食宿、购买门票;把塞红包的工程老板扫地出门;多次拒绝五弟刘兴兵承包部队副食品供应的请求。

    近年来,该支队建设大项工程57个,提拔使用干部120多人,选取士官310多名,官兵反映都比较满意。

    “老刘啊,你这职务到限年龄到杠,还那么拼命地折腾个啥呀?”这是近两年一些朋友“好心”相劝的话。

    刘兴贵今年49岁,在正团职岗位已经工作了8年,服役时间也近30年。有人劝他在个人的职务提升、进退去留等问题上花点心思,可是,刘兴贵没有这么做。他坦言,我们经常教育战士要“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为啥自己不能走好“最后一公里”?“如果我自己知行不能合一,哪还有脸教育官兵。”

史旭斌 李为 屈杰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1月21日 09 版

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
俄国防预算 高投入未必有高产出
无需纠结于“航母是否过时”
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