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创新育人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展示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22日   04 版)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建于2000年8月。占地1137亩,专任教师672名、教授43人、副教授26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在校生14000余人。

    学校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周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就业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施就业一把手负责制,多措并举,全员参与,以服务促就业,以管理促就业,以科学指导促就业,学校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多次在全省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12年度、2013年度两次获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

    一、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着力建设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着力构建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导向的政策保障、纵横双向的工作机制、三级一补的教育平台、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

    1. 一个导向的政策保障。学校制定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各层级教师每学年应该完成额定当量的教育工作量,将完成情况与教师的各类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切实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纵横双向的工作机制。纵向贯通就是学校—院部—专业—班级联动,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即学校每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就业工作目标,然后分解到院部,再由院部分解到专业和班级;横向联动就是教学、产学研、学工、就业等职能部门联动,采用渗透协作方式,整合部门的人员、经费和信息,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建设、就业市场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3. 三级一补的教育平台。即指校级、院部级、班级和学生社团。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系统性为原则,围绕“定位与设计(一年级)”、“准备与开发(二年级)”、“选择与适应(三年级)”三个主题,制定全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案和工作计划。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职业指导研究室统筹安排,具体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教学。院部以针对性为原则,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分门别类地采取课程教学、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贯彻实施;班级以个性化为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和服务。学生社团以主体性为原则,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对社团活动的业务指导,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素质拓展部”等与促进就业有关的社团,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所有班级,成为校级-院部级-班级三级教育平台的有益补充。

    4. 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将教育、教学、德育、就业四方面内容有序整合,成立以专业为平台的“四位一体”工作团队,实施专业主任、专业党支部书记聘任班主任,专业主任和班主任聘任“四位一体”团队成员,“四位一体”团队成员聘用任课教师制度。实行“四位一体”团队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全程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四位一体”人员工作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并按项目工作量计算教育工作量。根据就业质量等级标准,计算奖励额度,奖励经费划拨至 “四位一体”班级管理团队,大大提高了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班级成为就业工作的有效前沿阵地。相关媒体以《四位一体,特色育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解读》为题予以专门报道。

    二、系统开展职业指导,积极建设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把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作为工作宗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合作企业成功人士专题讲座、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宣讲、职业素质训练团队辅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系统开展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能指导、心理指导、生涯辅导、社会适应指导、创业指导等八个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制定了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按照“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走向全国”的原则,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规定每年各专业基地数不少于两家,重点建设专业基地数不少于3家。学院还采取“院部捆绑”合作建设、“专业捆绑”共同利用、“单位捆绑”做大规模、“实习就业捆绑”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等建设办法,提高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利用的效益。

    三、“三会”体制助推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三对接、一贯穿”校企共育人才。

    学校积极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一是成立了由市长为理事长的合作办学理事会;二是由政校企行四方共同组建了“四行一区(工、商、农、医、高新区)”等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三是以专业为核心,组建了40多个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会”以利益共同体建设为目标,以政策共推共享、人才共育共享、技术共研共享、设施共建共享为基本路径,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长效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在“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下,学校围绕“娴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全过程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主线,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对接”,即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共育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 组建专业实体,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学校不断深化专业与产业对接,积极推进专业实体化改革。以推进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为核心,兼顾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互补性生产等需求,凭借学校优势资源,寻求校企利益结合点;以订单培养、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产品生产等作为校企合作切入点,以专业为单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予专业在人员聘用、资金使用等方面较大的自主权,探索专业自主运行和管理方式,形成了校企双方在教学、生产经营、科技服务等多点、多领域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促进了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共组建专业实体27个,各专业实体成立了专利技术研究与孵化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特种植物研究等13个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校级研究机构,建成了鄂西北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康圣达襄阳职院医学检验中心、宏林园林设计工作室、电脑艺术设计工作室、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等5个技术服务平台,与上海通用、德国博世、襄阳正大、东芝中国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16个集学生实训、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校中厂”和 “厂中校”,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2. 服务地方,专业与产业相依相促。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把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以及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的依据。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预警、专业定期评估和专业调整论证,形成主动适应市场的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企业)的有效对接。近三年,学校围绕襄阳支柱产业,新增7个专业,调整、淘汰5个专业,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现代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装备、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群);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医学、护理、软件、云计算、物流、物联网等专业(群);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畜牧兽医、生物工程技术及运用、园林工程等专业(群)。

    3. 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为企业培养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人才。

    各专业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做一体”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为主要形式实施课程教学,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放到企业(车间),根据企业生产运行特点和岗位阶段性用人需求,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岗位轮训和顶岗实习要求,各专业学生分层、分批、分阶段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轮训和顶岗实习,师傅(企业技术人员)“做中教”,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做中学”;改革技能考核方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分项目逐一进行达标考核,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4. 举办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各专业将国家、省级技能竞赛项目、标准与专业实训项目、要求对接,将技能竞赛的训练与日常实践教学融合,将选手的选拔与选手常规的技能考核相结合,普及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构建了“以校级学生技能竞赛为基础、省(或行业)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为拓展、国家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为提升”的三级技能竞赛体系。

    四、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校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和人才优势,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湖北乃至全国高职教育中一支有实力、有特色、有影响的生力军。学校培养定位准确,学生有发展后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称赞。

    1. 涌现了一批星级员工。

    企业合作开展“正大班”、“神龙班”、“金鹰班”、“美的班”、“中航精机班”、“通用班”、“博世班”等30多个校企订单班,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星级员工。畜牧兽医专业近几年的“正大班”毕业生中,3人担任襄阳正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余人担任部门(区域)经理、40余人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2. 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先后被湖北省科技厅、人社厅、教育厅等单位授予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科技创业服务站、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目前,大学科技园的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整合各类实训中心32个,实验室300个,设备值近亿元。常年入驻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40多家,立项科研项目40多项。每年有200多名各专业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下,参与企业创业活动,以研促学,学以致用。学生每年取得专利10多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最牛协管”为何敢说“就欺负老百姓”
“他们不是疯子,是一群和自己赛跑的人”
谁能成为年度热词
创新育人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