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对“打工文学”有许多定义,比如,“所谓打工文学主要是指由下层打工者自己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城乡差别、东西差异,一种全新的打工生活带给这些离开乡土的打工者迥异于前的生活经验。
数据显示,如今,中国有超过2.5亿农民工,他们构成了这个国家经济体的基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无意或者有意,一批打工者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处处皆悲辛”的生活。在游民生活、工厂劳作、底层求生间,记录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在“生存中写作”。由于打工生活的辛劳,抒情诗歌短小、易于传播的特性,使得打工诗歌在打工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底层写作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塑造了打工者的主体意识。
深圳是打工文学的策源地。供职于深圳市作家协会的诗人孙夜介绍,在深圳,至少有5万人在写作,注册的作协会员即有1400多人。这些作者大部分是厂区、企业或者社区的打工作家,他们所处的工厂和企业里,有上万份内刊。
放眼全国,在2.5亿农民工与约8000万的城市产业工人群体中,更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写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打工文学逐步扩展到网络,超越了传统刊物容量的限制,博客、微博都成为新的载体。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高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