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梦”成为一个民族的理想被屡屡提及时,许多人会思考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其实,中国梦不只是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人对未来、对生活的期待和愿望。青年的中国梦就是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能够预期自己的未来,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通过自身的勤勉奋斗,实现人生目标。
法治不仅是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公民要追求自由与平等,离不开法制的保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有效协调社会矛盾,必须依法履行职能;法治还是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这一切都与青年息息相关。一方面,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它是维护个人权益与实现理想的“护身符”;另一方面,青年是否懂法、守法,能否以法治思维推动社会进步,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这一代青年是有知识的一代,他们从小接受了较为健全的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大众。但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一张文凭,并不意味着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即使是为公众所熟知的青年精英,也难免因“不懂法”而逾越边界,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法治的前提是知法懂法。
熟悉了法律条文,还要对法律形成真正的敬畏之心。否则,也可能出现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而对法律执行心存侥幸的现象。前不久,某名校法学院硕士生因疯狂盗窃被判刑两年半的新闻成为热点。或许这只是偶然事件,但通过观察此类现象,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要让文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规则,不光与储备的知识有关,更与人的思维密切相联。
法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意识,它拒绝“双重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守规则,自己却可以例外。比如,我们时常抱怨就业中的不公平,但在自己找工作时,不免托关系走后门;我们嘲笑“中国式过马路”,却时常随着人流一起闯红灯;当提出合理利益诉求时,我们显得理直气壮;自己的不当行为触犯了他人的利益,我们又习惯沉默无声。法律厘清了青年的行为边界,“法无禁止即可为”确立了“为”与“不为”的规则。
公平正义是全体公民对法治社会的呼唤。权力的扩张,金钱的收买,都可能在走向社会公平的道路上制造陷阱。为公平正义扫清障碍的,正是不计较出身、不因权贵而扭曲的法治。
对青年来说,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构建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享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财富实现梦想,而这一切如果没有法律来兜底,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前些年,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文广泛流传,说的是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虽然故事细节令人唏嘘,却让人看到向前进的希望。而这些年,有关 “土豪二代”等强调出身的段子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感慨,奋斗了18年,能坐在一起喝咖啡又能怎么样?这种社会结构“板结化”的苗头,只能靠法治来协调解决。只有法律能打破权力与金钱制造的无形藩篱,让奋斗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与包容。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氛围的确立基于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青年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既是法治的践行者,身体力行地扮演遵守法律的角色,也是构建法治体系的积极力量。一个法治的社会,将护佑青年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法治精神也应该成为青年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信仰、遵守和捍卫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