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坐落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做大做强社会服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与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协同共进,在实施职业教育理念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一、机制领先,顶层设计奠定合作框架
教育和经济是一对天然的合作者。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为下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寻找新途径,同样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也一直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追求新的突破。基于协同发展的目标,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理事会”(简称协同发展理事会),由学院院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协同发展理事会下设联络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部、创新创业园建设部、社区服务事务部及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建设部。通过双方推动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园等一系列实践探索,2013年底学院与开发区发起成立广西东盟华侨社区学院、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支持和服务中心,两大平台承载着学院与开发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工作任务。
合作机构的成立,带动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双方本着互惠双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政府统筹、区校协调、校企合作”多元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发展运行机制。学院与开发区管委会定期召开协同发展理事会联席会议,总结和部署阶段性工作,研究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学院办学提出的要求。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协同发展理事会职能作用,整合和共享政府、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实现多方互惠互利。三大平台按照会议决定,落实校企合作办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技术服务等工作。二是建立了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机制。通过调动开发区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共建职业教育基地、华桥技工学校,形成双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促成开发区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技能大师岗位设置办法,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奖励办法,企业定单班奖励办法,鼓励开发区青年职工进行在职学习奖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探索和实现校企双方“岗位互聘、互通”的双师素质与兼职教师队伍运行机制;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园和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共同承担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管理咨询等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三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发展理事会的职能,召开联席会、座谈会,共同研究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学院与开发区协调联动机制,保障合作顺利开展。
二、项目引导,专业培养协同产业规划
产业发展需要技术作为支撑,而技术来源于知识,知识来自于专业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基于这些原则,学院与开发区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发展制度,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六方联动、深度融入的专业调整机制。
结合开发区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提出依托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将学院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区的建设、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合作办学、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方面达成合作框架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职业岗位导向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办学、产学融合。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引企入系,以每个专业至少与一家业内优势主流企业深度合作办学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企业共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区校协同发展,行企校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架构和教学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学院基本上实现了开发区及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重点人才的需求,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专业的对口性和知识的有效性大为提升。学院还通过围绕开发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关键及核心技术,整合优质资源,提供“研发、设计、推广、生产”一体化产业技术服务,从而激发了知识技术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三、创新驱动,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促进改革。应用型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同样也是最难贯彻和实现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职业教育就必然要强化创新措施,以服务需求、就业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了做到“学生与员工无缝对接”,一是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技术要求为标准,与开发区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专业课程。2010年,学院出台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聘请全国著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为学院顾问,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与测评工作”,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基础,推进“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完成了近100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三年来建设了1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获得全国课件或软件大赛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储备。二是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拔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兼职教师从教能力培训制度;三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由企业提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管理,重点建设电力技术实训基地、中锐汽车实训中心、宝鹰建筑实训中心等一批“校中厂”,通过在“校中厂”中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等形式,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具备职业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三是新建广西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8家以上校外紧密型实习基地,建成一批“厂中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提供师资,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四是依托学院设计所,组织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和施工等生产性任务;与广西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建筑材料试验实训中心实体,承担建筑材料的检测任务;建成电力系统仿真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达到生产性教学和对外服务的效果。五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每年一次的专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家论证会,共同设计、实施、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将典型水利工程施工任务融入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98%以上。
四、优势鲜明,产教融合成果突出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在产学一体化合作方面优势明显,成果丰富。
成果之一:双方的合作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通过学校、行业、企业联动,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工作室等,促进了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使学院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技术人员与广西武侨大都混凝土有限公司的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联合完成了《在商品混凝土中以石灰石粉取代部分水泥的试验研究》项目。该项技术不仅可使每立方商品混凝土节约成本3~5元,还可充分利用广西石灰岩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助于缓解混凝土生产中粉煤灰等原材料价格偏高和紧缺的问题,在建设工程的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促进节能、降耗、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院机电工程系成立的以教授、博士为领军人物,以青年骨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技术研发小组,先后与园区内的南宁市创宇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集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揉捻机,与广西九通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木薯场晒物料翻滚机等设备,既帮助企业实现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技术升级,同时也为学院高层次人才搭建了发挥才华的舞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项目。
成果之二:双方的合作,形成了“区校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制定并实施《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奖励办法》,引导和激励全院教职工参与学院与东盟经济开发区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项目合作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随着大批制造类企业入驻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相继投产,一批又一批新的产业工人在园区落户,为了培训企业新上岗的员工,帮助企业提升产业工人理论和职业技能,在园区人才交流中心的领导和协调下,学院组织相关系部,充分利用系部在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方面的师资、场地、设备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了园区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专项培训任务,如2013年10月底举办了一期焊工培训班,为园区10家企业共培训产业工人60名,其中49人参加了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11月协办了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团工委主办、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的园区产业工人焊接技能竞赛,在促进产业工人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园区产业工人积极上进、精益求精的风采。学院成立的机电技术服务小组,深入开发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先后承接了广西红太门业有限公司所有生产设备的维修和日常维护工作,承接了南宁双腾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橡胶传送带自动化生产线的维修工作,具体指导广西中盟机械有限公司完成了新产品精密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为南宁美年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检修维护数控设备等,逐渐成为园区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的技术保姆,在得到企业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为技术服务小组的师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锻炼机会,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通过建立和完善双方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了开发区企业、行业企业、行业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六方联动平台,全面推进开发区、学院双方在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事务、文化艺术交流等全方位合作,形成互助共赢、持续稳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把学院建设成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培训基地、社区大学,成为开发区繁荣发展的联盟伙伴,已经形成了“区校协同发展”模式。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