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致敬袁雅逊 致敬无悔青春

本报评论员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1日   01 版)

    “有时,你会难以相信,共青团的岗位竟需要用生命来捍卫它”,“这一夜,共青人埋怨你怎可食言;这一夜,漫长到等不到你的回答。只愿你如天边飘过的那朵云彩,洁白、圣洁,静静守望着美丽的塔公草原”,“相信战友的生命会赋予这项事业以更强大的内在力量,生命因此而不朽”……

    作为一个远在千里之外与袁雅逊素昧平生的媒体人,读到这些纪念文字时,都会泪流满面,无法想象他的亲人和同事写下这些悼念文字时,心里是多么疼痛。年仅33岁的共青团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袁雅逊牺牲在救灾的路上,让无数人扼腕痛惜,让无数年轻人泪洒互联网。

    读着袁雅逊的故事,读到他奔波在救灾路上的最后一条微信,看到他在灾区留下的人生最后一张照片,你无法不被他感动,无法不为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悲伤。团甘孜州委书记洛绒拉珍后悔当年的决定,“如果我没推荐他来团州委工作,也就不会发生这些了”。但袁雅逊一定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他的共青生涯短暂却炽烈。让我们向袁雅逊致敬,向袁雅逊们致敬,向无数个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热情、辛劳、坚韧、默默无闻工作的基层团干们致敬。

    向袁雅逊致敬,不仅因为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他所珍视的事业,更因为我们从他的牺牲中看到了一以贯之的担当和坚守。当我们顺着那个令人悲伤的生命终止瞬间向前追溯这个年轻生命的成长时,会发现过往岁月里那些更打动人心的青春故事,会看到西部地区一个基层团干的默默奉献。

    他本在休假,听到康定地震的消息,立刻终止假期回到岗位,投入抗震救灾,参与组织志愿者、协调救灾物资等任务;几年前,玉树地震发生时,他率领应急志愿者驱车数百公里驰援灾区,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半个月。

    向袁雅逊们致敬,因为“袁雅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共青团精神的代表和传承。从袁雅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较少被关注的基层团干的集体影像,看到了他们在那些艰苦的岗位上是怎样任劳任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无怨无悔,克服种种困难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每件事;他们不畏艰难,总在第一时间冲往第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如火的热情,感染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共青团的事业和公共服务。    

    期待一个基层团干的牺牲,能让社会对基层干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一些人眼里,好像每一个官员都是贪官,好像每一个干部都在大吃大喝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一些人对团干部也有这样的议论,觉得他们年纪轻轻就当官,爱说空话,不爱干实事,热衷做虚功。其实,在基层,更多的基层干部默默地在做筑底的工作,做实实在在的、琐碎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工作。他们是支撑社会大厦的关键梁柱,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压舱石。尤其在边远艰苦地区,他们的奉献更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

    在袁雅逊们这些可敬的基层团干面前,我们许多人应当感到愧疚。令人心痛的牺牲之后,他们的生存状态才得以充分表露,才看到这个群体的可敬与不易。悼念和致敬之后,社会需要给予这些最可爱的人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尊重,让他们不孤单,让他们在被尊重中感受到更多温暖,让他们内心的力量更强大。我们不要忘记,社会的大厦,正靠无数个默默无闻的袁雅逊们支撑着。

本报评论员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1日 01 版

2015国考“开战” 考录比为40∶1
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在京开幕
一座城市和她的精神文化瞭望者
共青团支持共青农场发展领导
小组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京召开
用生命托起的城市有大爱
青春定格在33岁
袁雅逊被追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致敬袁雅逊 致敬无悔青春
人民军队生命线的时代丰碑——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