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深圳读书月刚刚过去,这座城市里的读书声朗朗依然。
一个普通的下午,在深圳福田区一条狭窄的小街,老远就能听到孩子在诵读诗歌。一个略显低矮局促的校门上,写着几个金色的字:福田区上步小学。校门口,还可见庆祝读书月活动的标语。
这里的孩子们,是怎样读书的?
上步小学党支部书记李泓霖惊讶又纳闷地接待了记者:“怎么会想到来我们学校采访‘读书’?我们是全区规模最小的小学。”但小可窥大。
少做题多读书,考试成绩不降反升
走进教学楼,每间教室的前门上,都贴着老师的推荐书目。
“除了教科书不爱看,所有的书我都爱看。”10岁男孩杨梓淦童言无忌。他告诉记者,全班每人拿出3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全校每月都会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杨梓淦也曾得到过这个荣誉,“我在家里有一个小书架,现在我读过的书已经摆不下了,只好又在床下堆了两小箱书。”
办公室里,五一班班主任、语文老师高萃萼正在给学生们的阅读笔记“盖红戳”。每周,孩子们都要写下阅读体会,写得好的,高老师会在作业本封皮上盖章,以资鼓励。
高老师说,她把大量习题课的时间都改为了“阅读交流会”,让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抒发读书体会,结果同学们的考试成绩不降反升。“多读课外书,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11岁的艾子超,作业本上盖满了红戳。“我已经看过200多本书啦!” 他背起胖乎乎的手,骄傲地对记者说。他最喜欢的班级活动,是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逛深圳市中心书城,“泡了一下午都舍不得走”。
这些00后的孩子甚至有自己的微信群,看到好看的书,就会忍不住在群里分享。这些天,让五一班的男生在群里讨论最热烈的,是一本名为《查理九世》的冒险小说,讲述一条神奇的狗带着几个小学生探秘的故事。在孩子们看来,这故事也非常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打工父母:陪孩子阅读是最好的教育
深圳是中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据深圳市公安局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深圳户籍人口325.5万,而非深户籍人口已达1505.08万。 高老师也告诉记者:“我们上步小学,90%的学生都是打工子弟。”
李泓霖认为,尽管学生家长可能文化水平有限,但“父母陪伴阅读,胜过老师引导”。
学校要求家长们在孩子的每一篇阅读笔记旁,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在刚刚过去的“深圳读书月”期间,学校还举办了亲子朗诵比赛,不少家长专门从工厂请假赶来参加,和孩子一起诵读美文。
11岁女孩黄羽佳的妈妈,就是一位在学校影响下,开始在阅读中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她和丈夫多年前从汕头老家来深圳打工,后来开了一家经营存储卡的店铺,过去一直忙于生计,与孩子交流有限。
“老师不仅要求我陪孩子一起读书,还给我推荐了一本教育学的书,《家庭成就子女》。”这让羽佳的妈妈受益匪浅。不久前,她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就是一本书。
每天放学,快步穿过几条口音混杂的街道,黄羽佳就回到了家。尽管家里不算宽敞,但只要在书桌前坐下,她就沉浸在一个人的宫殿里。《窗边的小豆豆》,是这个秀气的小姑娘最珍爱的一本书,她觉得自己的妈妈和书里写的模范妈妈一样可爱。
“现在周末朋友叫我出去玩,我都推掉,我要陪孩子读书,这是最好的教育。”黄羽佳的妈妈常会在周末拉上老公女儿一起去书城,带上点心,度过整整一天。如今,母女俩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而且,“羽佳的作文成绩每次都是满分”。
羽佳的妈妈说:“我们这一代人打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我的下一代,却是在从小爱读书的环境里长大的。所以不管多难,我都要让孩子在深圳受教育,其他地方没这个氛围。”
10岁娃写科幻小说:一周要写3000字
读书多了,孩子的笔头也痒痒起来。
郑贺腾就是其中之一。10岁的他酷爱《海底两万里》,眼下正在“创作”一本与外星球有关的科幻小说。“同学们都追着看,还不停催我继续写”。
这个瘦小的孩子把写作看得很郑重:“我每天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回家吃完晚饭小睡一会儿,7点到9点开始写作。一个礼拜要写3000字。”
“家长、老师不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习?”
“不担心,他们都希望我阅读量越来越大。我写得多,读得也就多。”郑贺腾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当一名作家。
而在上步小学,像郑贺腾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学校还举办了“中国梦·童话创作大赛”,鼓励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李泓霖说:“说到底,是深圳这个城市有这样的氛围。举个例子,《深圳晚报》有个深受欢迎的版面,叫‘校园童话’,接收孩子们的投稿。我们不少学生的名字,就曾经出现在那里。”
即便上不了正规报纸的版面,孩子们也有办法“自我鼓励“。每个班,都有自己办的“手抄报纸”,既有书上的文章,也有学生们自己的作品。
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们俨然有了“创作经验”。郑贺腾就是一位“以读者为中心”的小写手,他的心得是,“一边写,一边看大家的反应和意见,随时调整。”
李泓霖坦言,上步小学的书香之风在全深圳范围内或许不算突出,学校推广阅读,只是基于深圳教育工作者、乃至全深圳人的一种共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比追求考试成绩重要得多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深圳建市不过30多年,而深圳读书月已走过15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全社会都在倡导“读书人上上座”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
本报记者 谢洋 蔡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