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敏感的人:对外界的反应极为不安,容易为小事而压力巨大,无所适从。我意识到敏感成为一个话题是因为读到了蒋方舟的文章。在《抗敏感,不惶恐》这篇文章里,她说:“我们对他人的意见过于敏感,无法忍受不被‘点赞’的人生。”
通常我们都不愿意表现出自己是个敏感的人,而“豁达”则被视作一种自信、坚强的标志。但你是不是正在更加敏感了?比如说,你会因为某个你在意的人很久没有在朋友圈给你点赞而耿耿于怀吗?
二
敏感指向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因而敏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内心极为柔软,任何小的波动都会在心里造成扰乱;一种则是内心虽然并不脆弱,但外在的波动频繁而剧烈,那么心理应激反应就随之增强,并且对外部信号的感知变得格外敏锐。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了认识第一种敏感。内心柔软并非人类的共同属性,而那些内心极为柔软的人非常容易识别,在最舒适的环境下,他们也是神经质的,随时被他人裹胁和干涉。拥有柔软内心的人往往有更高的感知力和随之而来的创作力,却牺牲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能力。梵高、普鲁斯特这类人的生活都印证了这一点。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天生的不安全感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标志。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说,一个完美人格的根本,就是必须要接受基本的不安全感的存在,接受不确定性。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用一颗开放的心去看待世界,要敢于去相信那些在你所控制之外的不确定的事物。也许这会让你在极端环境中感到崩溃,这不能怪你。说明在伦理生活中有一种对人的境况很重要的东西:它是建立在相信不确定性和甘愿坦露心迹的基础上的,更像是建立在一株植物而不是一颗宝石之上,是某种相对比较脆弱的东西,但它的那种独特的美与这脆弱不可分割。
这句话是送给那些天生敏感的人的一句抚慰。
三
但恐怕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几乎所有人,正在因为第二种原因变得越来越敏感了。这种敏感不来自我们的“优秀”,而来自时代经由技术、商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越来越强大的外部干扰。即使是那些内心相对强大的人也开始陷入种类繁多的敏感不安中。“对外部世界的评价杯弓蛇影;变得迷茫:陷入对他人展现出来的生活的羡慕嫉妒;变得脆弱:经受不住孤独与痛苦的考验;变得焦虑:认不清到底何谓更好的未来。”
就像学者露丝·巴肯(Ruth Barcan)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破碎的竞争系统”中,人们不堪重负,坐立难安。很多时候,好像我们自己和别人都不认为我们有价值。
四
内心的宁静正在成为最大的奢侈品。一方面,努力拼搏获得更好的人生是理所当然的正确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很多时候匆忙地往前跑,甚至来不及抬头看路,就是因为身后的逼迫太多。
坦白讲,我也处于类似的焦虑中。所以我开始想,怎样在这个容易敏感的时代让自己不那么敏感,不那么焦虑,不那么脆弱。既然敏感是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外部世界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那么内心的重建是逻辑上的唯一方式。
坚强内心的建设,通常只能靠经历的磨练。很多“大器晚成”的人往往格外强大,而年少成名的人则通常无法克服脆弱。前几天,我在重读自己编过的几篇稿件。其中一篇是《与吴秀波一起唱卡拉OK》,吴秀波在40岁成名之前,经历过多年的失落,学会笑脸相迎的生活。他得过绝症,丢过铁饭碗,在酒吧驻唱,下海经商,开过7家餐厅,做过酒吧、美容院、服装店……当他终于成为名人之际,我的撰稿人在一次卡拉OK聚会上观察了他:平静、客气,不因为赞美或指点而失措。
这种经岁月馈赠的坚强并不是人人随时都可以获得的。更何况,这时候应该记起玛莎·努斯鲍姆的提醒:通过使我们灵魂的柔软处变得麻木以反抗这种伤害,是最大的悲剧。因为人之为人,就意味着要接受别人的承诺,并相信别人会对你好。当这种状态让人难以忍受时,很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我只想为自己而活,自我安慰,自我惩戒,自我发泄,我再也不想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了。”这个也就意味着,“我不再为人了。”
今天,当社会让人们感到失落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人会这样做。他们不再祈求任何东西,无法把希望寄托在除自己之外的事物上。实际上,他们是逃进了一种只考虑自我满足感的生活里面,是与社会相悖的自我惩戒。但是,这种不再信任他人、不再与任何团体有联系的生活,也不再是人类的生活。
因而,主动地探究敏感的来源,熟知我们内心波动的动机,看起来是更好的方式。在莫耶斯对玛莎·努斯鲍姆的访谈中,努斯鲍姆说的话听起来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悲剧只会发生在你想试图追求理想化的生活的时候,因为对一个漫不经心的人来说,他不会对别人作出深重的承诺。
尽量不要让冲突扩大化,也不要让斗争和痛苦浪漫化。接受悲剧会发生在你身上的这种可能性。如果不是根据世界原本的样子作出调整,相反,却试图从世界那里强行获得他们所渴望的那种美好生活,这就导致人们不时地陷入悲剧之中。
这句话通俗地来讲非常简单,适时(而不是总是)承认自我的无力,在无法实现时,考虑放弃一些自我坚守的目标、自我定位和对他人吹过的牛,根据现实调整自己,而不是强迫自己必须面对一个完全不受条件支持的目标,追求不可能的美好生活。再引用蒋方舟文章里的一句话:“时代让人变得更敏感,但人难以逆转时代的变化,只有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自媒体《世相》作者授权刊登)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