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2月0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文科生一抓一大把 理工科行情依旧火爆

上海大学生就业仍倾向“留沪”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4日   03 版)

    这段时间,上海即将毕业的2015届学生忙碌不已,他们四处跑场投递简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去年增多,但通过现场招聘会投递简历的学生人数却明显减少,上海的毕业生依旧更倾向于“留沪”。

    早在2013年7月,上海市统计局就发布了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重头”即在于沪籍和非沪籍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当时,非上海户籍的毕业生中已有65%的人有了工作去向,与之相比,上海户籍的学生则因为“不愿意离开上海”,而只有58.4%的人有了工作去向。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几场招聘会上了解到,是否“留沪”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一大批上海大学生。

    11月底举行的复旦大学2015届毕业生“名校优企”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远不如以往同类招聘会“热闹”。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结伴投递简历,排队最长的上海永达汽车和上海百联集团“摊位”前,也不过排了不到10名学生。

    上海中学的人事处工作人员每年都来复旦招收应届生,今年的情况,令她感觉并不太好:上海中学的招聘摊位是所有招聘师资的学校中最长的,也不过排了四五名学生。“以前来我们这里面试,要一圈一圈排四五圈”。

    “人烟”最稀少的,当属“义乌区”。今年的复旦招聘会,有21家来自浙江义乌的事业单位和国企组团前来“招贤”。但出乎浙江人意料的是,一周前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似乎并不能引起学生们对义乌这座城市的更多关注,在招聘会开始1个多小时后,义乌的企事业单位“摊位”前,也只有零散的几个人投递简历,好几家单位尚未收到一份简历。

    据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阳德青介绍,今年校方大型招聘会参会用人单位数较去年增加了5%,招聘岗位数也较去年有明显上升,“来应聘的人是少了一些,但很多学生可能都在网上投递简历了”。

    他认为,义乌展台不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因为几天后还有浙江省所有企事业单位的专场招聘会,“估计有很多人打算直奔后面的招聘会”。

    但一名前来参展的浙江某民办教育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则告诉记者,他们总共收到四五十份简历,这些简历中,没有一份来自上海户籍的生源。她无奈地摇摇头,“其实我们的待遇不比上海学校差,甚至要比他们好一些,还给解决杭州户口,但上海的学生还是愿意留在上海”。

    相隔一天,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长三角师资招聘会上,同样的一幕再次重演。在应聘人数原本就不多的情况下,学生们重点挑选了上海徐汇、静安、黄浦等教育强区内的名牌学校投递简历。非上海学校、非名牌学校和一些小学、幼儿园的招聘摊位颇受冷落。 

    一所上海顶级重点中学的招聘老师,现场用英语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他告诉记者,学校是双语教学,对英语六级分数有具体要求,除此之外,学校招聘主要看户口,上海户籍优先考虑,“与家长好沟通,而且不用再给他办户口积分”。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上海学生希望“留沪”,而上海的招聘学校也更青睐现成的“上海户籍”生源。

    记者发现,无论是复旦校招,还是长三角师资招聘,都很难发现理工科学生的身影。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应届研究生聂忠星告诉记者,他的100多名研究生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早就通过各种实习机会找好了工作,有的人还会一下子拿到七八个知名企业的Offer,“我们专业研究生差一些的也能拿到20万元年薪,有的土豪单位给应届本科生都能开出25万元年薪,找工作不成问题。我们其实不需要来参加这种招聘会”。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4日 03 版

广西一村校校长之死
如何避免基层教育悲剧一再上演
用声音传播青春正能量
上海大学生就业仍倾向“留沪”
如何看待衡中模式
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将举办
百年施坦威10年助力中国音乐教育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