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博客观察

朋友圈里的江湖

陈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11日   12 版)

    一个关于女生小心机的台湾漫画在朋友圈上被转得很火,早上起来梳洗打扮一番然后坐在床边摆出睡眼惺忪的表情拍张照片传上个人主页,配个“早上好困”的说明,然后一群人留言“美女皮肤好好”;和朋友约好去参加闺蜜的婚礼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结果精心装扮之后选角度和新娘合影上传,“亲爱的就这么嫁了,一定要幸福哦!”留言又往往是“你比新娘好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没人评论也不会显得尴尬,“我只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别人评论”,很高冷,微信朋友圈更是很贴心地自带评论仅好友间可见的设定,你没看见回应不代表人家其他的朋友没有点赞,丝毫没有丢面子的风险。于是,在很容易“安全着陆”的微信朋友圈里,顺手点开的小红点儿藏着满满登登的小心机。

    刚毕业成为记者的姚鑫本是“不屑于”发朋友圈的,“为了和那些天天晒的人划清界限”,不用坐班的工作起初让她甚感惬意,一个人闷在家里的时间长了,她开始孤独起来:“平时自己在家见不到人,周末朋友们放假,但又正是我写稿子的时候,时间长了觉得有点脱离社会了。”

    于是朋友圈成了她“刷存在感”的方式,上传一些自己种的小盆栽、自己做饭的图、讲一段糗事,然后隔一会儿就刷一下看看,看到朋友圈图标右上角的数字就连忙点开看,“这样和朋友聊几句觉得自己还是个社会人,而且也不会显得太打扰”。自己的感受也让姚鑫对以往看不惯的“晒”宽容了很多,“说不定别人看我也觉得是在‘晒’呢,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

    自己在家里憋得不舒服,就想发一些表现生活美好的东西,失恋了心里难过,就想发一些看起来豁达的文字示威。不管哪一种,实际都是想要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补偿。孤独的人想看看热闹,懦弱的人想表现强势,不那么健谈的人也许闷骚,朋友圈经久不衰,成了一个寻求感情补充予取予求的能量场。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当把它挂出来抖虱子的时候,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中,可能很多人注意到的是华美的袍,然后有意无意地和自己身上的袍作对比。发的人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收获了成就感和称赞,但她袍里抖下来的虱子却莫名其妙地爬进了你的袍子里,悄悄地,暗暗地,瘙痒难耐。寻求正能量却可能同时传递了负能量,有时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

    在某外资银行工作了两年的王婷婷一度发了些挺让朋友们担心的内容:“最近头晕,全身乏力,医生说是严重贫血,怎么办……”附上一张在医院的照片,而当朋友们非常紧张地打电话给她时,王婷婷笑声很爽朗:“有点贫血,不严重,我发给老板看的,省得老让我干活儿!”果然,跳槽至另一个相对轻松的单位以后,王婷婷删除了以往的内容,转而上传了郊游的照片,文字说明——“天公作美,采蘑菇好开心”。

    相比之下,刚刚开始读在职研究生的银行职员郭蔚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开学初的活动让她身心俱疲,但为了和新认识的同学们搞好关系,在朋友圈里留下个“合群”的印象,她上传了几张活动中与同学的合影,并配上了“意犹未尽,后会有期”的图片说明,结果男朋友见了其中一张她和男同学的合影吃起了干醋。

    朋友圈本就只能提供碎片化的信息,更兼秘密心机小博弈?发出的一条条信息如同一匹匹在草原上奔驰的野马,身为牧马人的我们完全无法把握它踏了哪块草,伤了哪颗心。

    其实,严格与个人绑定的方式、没有什么大V的介入,使得朋友圈相对其他的社交网络更像一个朋友间的圈子,有秀来晒去看不惯,也有问卷活动帮忙转。朋友圈是个江湖,与人相处却不能只靠传说:朋友圈上,别全当真。欲明真相,得见本尊。

陈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11日 12 版

网络视频:民间字幕组的穷途与转机
王斌:在移动互联中“杀”出一条路
把同学变成“粉丝”
20岁大学生陈威:从黑客到网络安全网站掌门人
朋友圈里的江湖
合肥小伙发明3D绘图笔
“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促产学研跨国合作
齐乐融融E平台上线 中小银行上演“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