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决定将河北高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指令山东高院进行复查。
这则以“一案两凶”而闻名的案件,终获异地复查。聂家人9年的鸣冤路,终现曙光,网民们怎么看?
媒体认为,这是继呼格吉勒图案启动再审程序之后,司法界再次传出重磅利好消息,这无疑将为中国司法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2月12日19时至14日19时,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2000条与“聂树斌案复查”相关的网民观点进行统计(已合并转发信息、删除无观点信息——记者注),结果显示,58.1%网民为“异地复查”点赞,期待此举能成为中国纠正冤假错案的新里程碑。
网民“飞羽飞扬”发文指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聂案”在调查和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那“聂案”不论最终是不是冤案,都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与此同时,31.3%的点赞者认为,最高法此举体现了中央依法治国的新常态。
网民“一片光明在眼前”分析,最近对“聂”、“呼”两案的处理,体现司法部门秉持的“有疑必重审、有错必纠正”的一贯立场。
网民“火钳刘明6”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此举,为全国司法机关树立典范,四中全会说的依法治国不是虚的,期待公正成为常态。
在调查中,有36.7%的网民直接将尚未复查的聂树斌案以“冤案”等词语形容。“冤屈”等相关词语的词频,在2000条样本中,高达515次。
正如网民“兔嘟嘟在跑步”的言论:“冤案,(聂树斌)被冤枉,太无辜啦。”
在这些意见中,网民多以“法院为何对一案两凶置之不理”、“9年迟迟不公开调查结果”、“不公开卷宗”等作为判断此案是否有“冤情”的依据。中青舆情监测室分析认为,这些依据给公众留下的共同印象是,试图以捂盖子的方式,对舆情“冷处理”。
聂案是否属于冤假错案暂且不论,法院在舆论应对上的瑕疵,就已将话语权拱手相让。多年来,不少社会负面热点事件都遵循相似的轨迹,舆情爆发、捂盖子,舆情发酵、捂盖子,舆情火热、捂盖子……直到上级干预,拨乱反正,方才罢休。于是,“捂盖子”成了网民判断表象背后有无问题的最佳例证。
其实,“捂盖子”背后并不一定是黑幕,就算是,这些事件中的始作俑者未必能一手遮天。只是相关机构遇事“捂盖子”的思维,让公众误以为事件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问题。“捂盖子”本是试图平息舆论的举措,但在网络舆论环境下,“捂盖子”的行为,无异于将当事机构与负面猜测捆绑在一起。一旦引发舆情次生灾害,得不偿失。
正如网民“大空洞”所言:面对质疑,承认错案,办案个人或办案单位确实需要承担巨大责任。所以才有了利用职权和专业知识,或拖延,或寻找法律漏洞,在细节上横加阻碍。互相抱团,相互维稳,采取拖、扯、瞒、吓,就以为能逃避问题。结果问题越拖越大,越瞒越火。
针对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就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聂树斌案答记者问时,特别强调“将保障律师阅卷权”这一细节。
“最高法此举终于让烟雾缭绕的聂树斌案,可以一现真面目。”网民“天音”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品新发文,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冤案异地复查的制度化。
“冤案异地复查,我印象中这是头一次,这个办法避免了自己查自己的问题,如果能保留下来,意义会远大于一个聂树斌案。”网民“痛苦的大叔”如是说。
无论如何评价,替“冤案”鸣不平的,网民更多地是将目光放在12月15日。
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称:呼格吉勒图案下周一就要公布再审结果了,聂树斌案也由山东高院复查了,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司法的进步、法治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但愿更多的冤案被昭雪,但愿冤案不再发生,公平正义普照人间!
中国之声官方微博账号表示:“聚光灯下守住程序正义,民意汹涌又须不被裹挟,中国司法将以此证明自己。每个判例都可能成为公众法律信仰基石,也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义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2014中国法治进程必将铭记,但这只是开始,正义原本不应迟到。”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周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