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的一天,我从河南兰考入伍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某部新兵营。中原细雨纷飞的日子,北国依然是瑞雪飘飘,看着笨重的皮帽子、大头鞋,我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坠入了冰河。
有天晚上紧急拉练,匆忙中我因找不到武装带,被拉到连部接受教育。办公室桌子上的一份《中国青年报》吸引了我,一边听连长“训话”,一边忍不住瞄两眼。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青年报》,没想到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并且一爱就是一辈子。
如果第一次接触《中国青年报》算是初恋的话,那么第二次接触就绝对是热恋了。
新兵训练结束之后,我被分配到靠近蒙古国的科尔沁草原深处的一个国防仓库哨所。哨所文化生活匮乏,14寸的黑白电视根本没影,“双卡”录音机也被老兵“修理”得乱七八糟,我、老兵和哨所养的一条狗“小黑”除了巡逻放哨、烧火做饭外,就剩下“白天兵看兵和晚上数星星”,再无其他乐趣。有一天,在食堂工作的老乡来看我,给我带了一包用《中国青年报》包着的牛肉干,我如饥似渴地马上看起报纸来,连中缝也不放过,甚至连老兵吃完了牛肉干都不知道。
之后的日子里,我把那张报纸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并把报纸当老师,依葫芦画瓢学着写东西,写完之后再念给老兵听。老兵不听我就念给黑狗听,黑狗不听我就念给野花听。两个月下来,我竟然写了厚厚一本子。年底的时候,政治处主任到哨所检查工作,看我喜欢写东西,就把我要到了政治处当放映员和放号员。
与中青报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从趁打扫卫生时拿干事、主任屋的中青报来读,到后来自己花钱订,25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是的,我喜欢《中国青年报》,不仅因为她是我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更因为她的大气磅礴、真实可信、敢于担当。
“中青评论论冰点,青年话题题要闻;青年调查屋檐下,特别报道伴成长。”可以说,喜欢中青报,不仅痴迷于她的版面风格大气,还喜欢她的深度、厚度和高度,更被她思想的前瞻、笔锋的犀利、涵盖的宽阔和无所不至的包容所吸引。喜欢的理由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但她就像我的爱人一样,因为爱所以爱,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理由。
当兵25年来,中青报伴我走遍白山黑水,从边疆到海防,黑丝露出了白发。在她的执手相伴下,我先后八次荣立二三等功,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团职干部,由团机关调到了师机关。路漫长,爱也长,我知道,只要青山不老,江水长流,我和中青报的缘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作者系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政治协理员)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三届)暨读者总动员”活动正在进行中,读者可参选六种类型金牌读者,亦可围绕《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关注”和“全媒体转型”两个话题贡献智慧,参与读者总动员。活动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活动专题查看,或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微信公号。参选材料请发送电子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