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本届“振兴杯”学历最高的选手纪勇博士毕业,选择了当一名自己从小就向往的警察“叔叔”,并且下到最基层的社区工作。
由此开始,“偏见”来袭。“入职年薪30万,为什么不去?”“研究所那么高大上的单位,为什么不去?”“大学老师地位多高,为什么不去?”“好多博士都去国外了,你为什么要下基层?”诸如此类的质问,让纪勇想出了一个“计谋”,“等有一天时机成熟,我打算在BBS上匿名写一个帖子,就写当年和我一同到重庆参加公安工作的100多个博士生的故事,题目我都想好了,叫‘戴着镣铐跳舞的人’”。
纪勇自嘲,“我们这群人,很想像普通人那样跳舞,也很想把舞跳得优美,但是,我们被很多东西束缚着,别人不理解我们,我们就像戴着镣铐在跳舞的人”。
覆盖全重庆42个区县、2895个社区警务室,为重庆近3万名警察提供数据查询的通道,这是纪勇现在的工作。平日的工作中,一口浓重而纯正的重庆口音,让街头巷尾的大妈都觉得,这个重庆小伙儿靠谱。而实际上,纪勇在江苏出生,在北方读书,之前毫无重庆基因。“这是做好基层工作必须的,在重庆,再重大的场合都不用普通话,特别是和普通民众接触,会影响交流的深入性,会觉得你是外人,不好做工作。”纪勇说。
能这样“接地气”地扎根基层,不仅仅是纪勇。拿着对讲机点名这种简单的工作,他的一个博士朋友每天都在很认真地做,“110”、“112”,念得字正腔圆,很难想象,他以前是研究大型核磁设备的人。
“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而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和态度。我们不会睡在以前的成绩上,只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努力地工作。很多高学历的人,就是缺乏这种认真的职业精神和态度,才会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浮躁而不切实际的想法,外界才会对我们有这种偏见。”纪勇解释。
虽然说得轻松,但其实,刚刚过去的这3年,是纪勇和很多“小伙伴”最难熬的时间。
“一开始真的很痛苦,什么都不懂,学了9年的东西,钻研了那么久的理论,很少能和实际工作搭上边的。”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些博士,搞学术研究没问题,但操作能力太差了。
“好在大家都挺住了,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两年之后,大部分人都已是业务骨干,撑起了本单位业务的一片蓝天。”纪勇感叹。3年中,他不断地看书、练习,一遍一遍地操作,终于成为一名单位的技术能手,被推荐参加此次“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在重庆本市的比赛中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于是,暴风又来了。“一名博士去参加技能大赛?还可能被评为‘技工’?你不别扭吗?”“我不会介意,这说明我的职业技能已经得到了认可,而我的理论水平已经被认可过了,那我就‘无敌’了。”纪勇笑答。
让纪勇庆幸的是,通过大赛,他认识了很多一线的焊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勤恳恳、 踏实肯干、不允许一丝一毫差池的工作态度,让纪勇很钦佩,“我工作中有时会懈怠,与他们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
纪勇坚信,广大青年学子,如果能够去基层认认真真地工作,能俯下身子和各种各样工种和职业的人交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社会需要理论功底深厚、操作能力强的全能型人才,如果能将自己打造成这样的人,一定会有能让自己跳舞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