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社团化的国家各单项体育协会却与体育行政、事业单位利益交织,无法真正独立运营,这是中国体育体制一直备受诟病之处。不过,依照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制定的《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一部分单项体育协会即将实现与体育行政、事业单位的脱钩或半脱钩。那么,在体制内生活惯了的这些单项体育协会,将怎样率先迈出实现真正社团化的一步?此外,尚未开始改革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奥运大项,又是否作好了迎接改革的准备呢?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社体中心”)所属的风筝协会和信鸽协会,将进行与行政机构的全脱钩改革,据社体中心主任冀运希介绍,完全脱钩之后,这两个协会将按照社团机制运行——成立协会的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设立办事机构:秘书处,协会将有完全的自主权决定如何发展,除了秘书长及以上人员的聘用仍须报请社体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审核外,协会的所有工作如何开展,都无需再请示社体中心。
成为独立运行的社团组织之后,这两个协会的工作人员将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解决待遇问题。不过,冀运希也指出了一个难点,那就是“老人老办法”实际上就表明两个协会在人、财、物上仍无法做到完全独立,“老人”的工资显然仍需要从社体中心领取。
即将进行单项体育协会与体育行政和事业单位半脱钩改革的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和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将不会遇到人员待遇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独立的困难。
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汽摩中心”)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汽联”)、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摩协”)实际上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单项运动协会的普遍状态。
汽摩中心主任詹郭军向记者表示,中国汽联和中国摩协是主动要求进行社团化改革的。“汽摩中心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在中国进入汽车时代的过程中,汽车运动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汽摩中心目前每年举办100多项比赛,整体运营的效益还是不错的,所以协会与事业单位进行半脱钩改革,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
据詹郭军介绍,所谓半脱钩改革,就是中国汽联和中国摩协进行独立运行的同时,国家汽摩中心的牌子仍保留,“不过,也只剩下一个空壳而已,所有的人员都将在协会工作。”届时,包括正局级的詹郭军在内,目前的领导干部全部将失去行政级别。
由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中国汽联、中国摩协的社团化改革基本没有遇到内部人员的阻力,”詹郭军表示,看起来我们似乎是失去了领导干部的行政级别,失去了体制内的生活保障,但实际上,我们非常有信心的是,协会独立运行之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待遇只会比以前更好,“如果改革后会有心理落差,那我们还会主动改革吗?”“以美国为例,美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会员5000万人,会员费就是一笔巨大资金来源。”仅仅在开拓个人会员这一项上,中国汽车运动未来的发展就非常有前景,詹郭军说,当然,我们也要把会员服务做得更好。
而且,独立运行之后,原本存在的许多束缚将不复存在,“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员编制是死的,招人非常难。而我们一旦进行社团化运作,人员的聘用就能灵活掌握。”
此外,协会社团化之后,管理人员的使用将从目前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制,转变为协会自主管理,这也可以让协会招聘和使用更有专业资历的管理人员。
正是因为对协会独立运营后获得的更大自由空间的渴求,国家汽摩中心才主动向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协会实现真正社团化运行的改革请求。
不过,詹郭军也有顾虑,“目前中国每年举办的100多项汽车、摩托车赛事,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举办,如果协会完全社团化运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会认协会的章吗?所以,短时间内,汽摩中心的‘壳’仍要保留,需要用汽摩中心的牌子时,还是得用。”
在詹郭军看来,中国汽联和中国摩协已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体育单项协会,但肯定不是最后一个,“中国各体育单项协会实现真正社团化是体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相比而言,无论是风筝、信鸽还是汽车、摩托车,这些协会在中国体育界都还是非主流的边缘协会。真正有影响力的是三大球和很多奥运大项,而在这些项目中,只有足球被列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其他项目尚未开始实质性的协会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脱钩改革,距离迈出真正社团化运行的一步还很远。
从足球来说,改革的难度就很大。12月29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在召开201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时,曾把国家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剑列为就协会改革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的三个代表之一,但张剑却借故缺席了采访,当天下午,张剑给媒体发来了《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改革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并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在这方面,必须接受以往的教训。改革不是抽象行为,最终必须落实到人、财、物等具体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定位上。希望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并务实推动,确保落实。”不难看出,这段话隐隐透露出张剑对中国足协进行社团化改革前景的忧虑。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