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川大教师周鼎在《自白书》中激烈的言辞戳中了高校“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痛点,引起了众多青年教师共鸣。
“自白书”把周鼎抛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创造知识,而周鼎只知道讲好几节课,却不愿意搞研究,还满腹牢骚。有人则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质,你去搞科研了,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的话,配不上“师”这个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一位工科专业的青年讲师对周鼎的遭遇深有同感。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常常是冲突的。“科研成果是评职称时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把重心投向科研,这样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势必会减少”。
“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大学应该是偏重教学的单位,而不是偏重科研。”这位教师说,“但是现行的评价机制,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去选择科研。”
另一位法学院的教授对周鼎的遭遇也表示理解,但指出:“一来是因为大学教师间竞争激烈,二来是国外大学甚至比中国大学间的比拼还残酷,光看教学好不好很难拿出来竞高下、比优劣,周老师只能憋屈了。”
不过,周鼎认为,人们对他有诸多误解。“我不是对科研不感兴趣,我只是对科研的量化不感兴趣。”他希望对不同领域的教师建立不同的评价制度。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运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周鼎说的问题很实在,目前很多高校对老师的管理机制是“一刀切”。
“对理工类学科给予了很多科研经费的支撑,那人文类学科呢?该怎么办?”王运生问。
他建议,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要让不同领域的老师都吃得上“饼”:搞科研的老师有自己的科研经费,专注教学的老师也能从学校获得资金、编制等方面的支持。
周鼎表示,自白书事件并不是针对学校的,他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
周鼎认为,四川大学对于教学工作是重视的。他说,正是因为校长谢和平的重视,四川大学在职称评审方面为一线优秀教师晋升教学型职称开设了绿色通道。
2014年12月26日,四川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则消息《四川大学全面启动“卓越教学奖”评选表彰工作》。消息称,此举是“为激励我校教师潜心本科教学、致力人才培养”,该奖项面向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的教师, 表彰一批师德高尚、教学精湛、学术优秀的教师,并特别提到“能够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条件。
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四川大学重视教学工作的表态。也有观点认为,四川大学此举是针对周鼎事件的危机公关。
周鼎则说,奖金多少是次要的,关键看怎么评价。如果评价机制越复杂,那么最后的结果就会越保守,跟普通一线教师的关系就越小。
“只能说学校表达了它该表达的立场。”周鼎认为,“我相信没有人是单纯为了这100万元才去上好课。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是为了100万元去上好课,那你说他应不应该得这100万元?那真正关注教学的老师不对这100万元关注的话,那有没有这100万元奖励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报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李梓汐